文档介绍: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体制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两者关系
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看得见的手)
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关系图
企业
政府调控
第一次调节(微观领域)
第二次调节(宏观领域)
价值规律
计划
市场
经济调节方式图
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客观条件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计划经济体制历史作用和弊端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了我分配,使全体人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迅速地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同时,对迅速克服通货膨胀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也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作用
弊端
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削弱了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严重束缚着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通过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对企业进行管理,必然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割断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联系,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计划管理同价值规律成为互不相容的对立物。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实行实物指标的管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经济决策集中于国家行政机构,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很快的经济实际,容易产生瞎指挥,造成浪费,而决策者又不承担经济责任。
第三,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财政上的统收统支、物资上的统购包销、劳动制度上的统包统配、工资制度上的统一控制,造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实践证明,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单一化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所有制形式和结构上,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谓的“一大二公”:在全社会范围内力求实现单一的公有制,消灭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在公有制内部,集体所有制经济要向国家所有制经济过渡,保持国有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适应我衡、多层次的实际状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排队
抢购
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