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8/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急性脑梗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十余年来,它的治疗方法进展较慢,而患者却在不断增长,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是一种高致残及致死的脑血管病。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避免形成坏死。而局部或全身的溶栓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备受关注,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大家分享。
1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在严重缺血脑组织核心区周围存在着无电兴奋但仍然存活的脑细胞,影像学上表现为坏死核心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其功能虽然发生障碍,但形态学改变处于可逆的过程,如脑血流能迅速恢复,则功能尚可恢复,如脑血流进一步下降,则发生组织坏死。因此,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尚存活的脑细胞成为研究的热点,也为急性期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许多影像学研究已经证实脑梗死患者在超过传统的三小时时间窗后仍然有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拥有半暗带的比率在三小时内接近100%,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至18~24小时后仍然有44%的病人在PWI/DWI模式下发现有半暗带。在没有经过筛选的条件下,许多病人因此错过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的机会。
2溶栓途径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尤其在治疗启动时间较晚的前提下,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出现尤为重要。

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 DSA 图像示踪,将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发作 6 小时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
从而改善脑梗的预后。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窗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但动脉溶栓需要 DSA 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