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中学科学课程
第一节中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
2. 科学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探究的过程;
3. 科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技术的基本原理。
、择业和进一步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我国大陆地区初中学段大部分开设分科的科学课程,浙江等地开始试验“科学”这一综合课程。广东、辽宁、山西等地进入21世纪后也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的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 科学是一门理科综合课程
初中科学是在原有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是一门理科综合课程。
60年代初,综合理课教育在国外开始迅速发展。1968年保加利亚召开的综合理科会议上,提交的课程有30—40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近十多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地方开展了综合理科的试验。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已使用科学这门综合理课,存在不少困难,但它毕竟也有它的优点:
(1)科技信息量剧增,中学教材也要反映科技新成果
,使学科内容更新。
,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综合理科采用的是后一种思路。
(2)高科技进入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一大批对自然科学有一般了解的人。义务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开设的,更重要的使全体公民提高科学素养,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科学精神。而这些教育在综合理科中较易进行。
(3)初中阶段开设综合理科,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自然,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立足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4)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A)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应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B)立足学生发展 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