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下.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下.doc

上传人:1243595614 2015/8/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下 
另一方面,对于非危险源的其他功能用地,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娱乐用地、城市绿地等,建议采用混合布局和综合发展的模式。这样不仅能使居住、工作人口均匀分布,避免因单一功能造成的人群过度集聚;同时,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易形成丰富多样的街区形态、建筑外部空间组合方式,以此形成不同的承载空间介质,有效阻止灾害的扩大和蔓延。如日本大阪湾的填海城区,在保证各种用地功能安全兼容的同时,尽量实现用地的混合布局(图5)。
表3  填海城区平面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原则
具体描述
示意图
优先考虑离岸式
离岸式填海方式由于工程脱离原有岸线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使沿岸水流顺利通过,是对近海水动力属性影响最小的填海方式。
优先考虑多斑块组合模式
多斑块、多水网、河道分割的填海方式是对自然岛屿形态的模拟,在改善填海区水动力循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多水道的平面形态可以增加填海区域的纳潮消波空间,平衡泥沙收支,延长波浪的流动距离,减弱波浪的破坏能量。
优先考虑流线型平面形态
自然界的泥沙质海岸、岛屿,在海岸动力的长期作用下,会逐步形成与海岸动力相适应的自然流线形态。填海城区的平面设计当中,采用流线型的设计是一种模拟自然的方式,能大大减小对水动力平衡的破坏。
注:根据参考文献[4]、[17]整理。
表4  填海城区交通特征及其主要安全问题
交通特征
具体描述
主要安全问题
交通混合度高
因填海区多种功能混合,导致不同属性的交通流混杂:货运交通、生活通勤、旅游交通以及海陆接驳交通等。
各种类型的交通相互干扰,增大了交通压力,加大了交通管理难度,提高了交通管理成本。
交通时段性强
填海区的生活居住区多为二套房产,加之旅游开发,导致节假日容易出现明显的交通“潮汐”现象。
节假日过大的交通量容易导致填海城区交通压力陡增,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交通单向性
填海城区位于陆地尽头,在整个区域交通网络中位于尽端位置,造成交通流向明显的单向性。
疏散方向单一,面对灾害时的逃生避难路线易与应急救灾路线发生冲突,造成过大的疏散压力。
交通蜂腰现象明显
尤其对于离岸式的填海城区,与陆地交通网络相连的路线过于单一,会产生严重的交通蜂腰现象
对于离岸式的填海城区,在紧急事件发生时,
填海城区与陆地的联系道路将承受巨大的交通压力。
图5  大阪湾土地利用模式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
图6  大阪湾填海城区绿地系统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
(2)基于防灾目标的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系统对于防灾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的正常运转、遭遇灾害、灾后重建等均依赖于人和物的运转与输送,这些都与城市交通系统直接关联[18]。填海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功能特征,导致其道路交通模式有别于一般城区,并暴露出一些通过传统手段难以处理的安全性问题(表4)。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在填海城区的交通规划中需遵循如下原则:(1)明确交通属性,规划分流型交通网络;(2)避免交通蜂腰,建设海陆空联合交通方式;(3)提高交通冗余度④,保证交通生命线运转。
(3)基于防灾目标的开放绿地规划。
开放绿地本身不仅能从物理空间上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灾害隐患,保证城市系统自身的健康运作,同时面对灾害,开放绿地又能够起到隔离灾害影响、控制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