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戈M)字、(戈M)国与(戈M)臣.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戈M)字、(戈M)国与(戈M)臣.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18/8/2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戈M)字、(戈M)国与(戈M)臣.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戈M)字、(戈M)国与(戈M)臣
[收稿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2ELS002);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2CG28)
[作者简介] 王进锋(1983―),男,安徽舒城人,:先秦史.
[摘要] 《说文》对于字的训解有误。从甲骨、金文字形和相关的字音材料来看,它的正确训释应为“,贡也。从?M,戈声”。这可以得到字辞例的验证。根据古文字文例,商周时期有个国,即灌国。灌国应是夏代斟灌族的后裔。金文中的臣就是贡臣。西周时期周王和贵族都有贡臣;贡臣有时可以表示身份,有私名。
[关键词] ;国;臣;麦方尊
[中图分类号] K223;K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2―0094―08
The Character Ge, the State Ge and the Minister Ge
WANG Jinfeng
(History Depart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The explanation of the character Ge in Shuowen Jiezi is wrong. According to the shapes of Ge in the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and bronzes, Ge mean to be tribute and pronounced as Ge, which c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usage of the character Ge. The clan Ge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was actually the clan Guan, while the Ge ministers were from other states.
Key words:Ge;the character Ge; the state Ge; Mai Zun vessel
西周金文中有“臣”,以往的学者对其理解有分歧,主要原因是对“”字的认识有误。因而,为了考察“臣”的情况,我们必须正确了解商周时期“”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这其间还牵涉到商周时期的国问题。今试析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字形、音、义新诠
商周时期有一字屡见于甲骨、金文,字形见表1:
其与《说文》小篆从?M从戈的“”字形同,当即“”字。甲骨文中还有一字作:
(《合集》3481、2153正)
从女从戈,形体与上面所引字体有稍许的差别,但也是“”字。正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言:“()字亦作”。
关于“”字的字义和字音,《说文》训解为:“,击踝。从?M、从戈。读若踝”。按:《广雅?释诂》:“,投也”,王念孙曰:
“击与投同义”[1](p75);朱骏声谓亦作,《广雅?释诂》:“,击也”。可见的字义似主要在“击”。许慎训为“击踝”,应是声训的体现。这与“贡”字的训解情况相似。《广雅?释言》谓“贡,献也”,《说文》却训为“献功也”。通过“功”保存了“贡”的古音贡是见纽东韵字,功也是见纽东韵字,二字双声叠韵,古音相同。。
《说文》对“”字的训释影响较大。后来很多学者皆以《说文》的解释为基础来立说,但在具体的解释上也有差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李学勤先生读为“果”,训为“侍”[2](p153)[3](p74)。
(2)于省吾先生读为“踝”,训为“跟”[4](p8)。
(3)严一萍先生训为“击”[5](p1922-1924)。
(4)《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在释二祀其卣铭文时,认为“假借为?”;在释史墙盘铭文时,则通过旁转将训为谒。
(5)唐志凯先生释为“?”[6]。
(6)洪家义先生释为“”[7](p357)。
以上诸家之说皆本自《说文》。可能是学者们在训释具体的某一个辞例时,提出上述观点的缘故,这些释法均不能说通字的其他文例。如“击”意就无法说通《合集》29783:“其戈一,斧九”的辞例;“果”、“踝”、“?”于字在甲骨、金文中的辞例多无法直接释通。
可能是有鉴于此,一些专家开始摆脱《说文》来训解的字义。如:
(一)裘锡圭先生以为其字是“戒”,读为“”[8](p28)。刘楚唐先生也认为是“戒”[9](p21)。按:古文字中有“戒”字,作(戒鬲铭)、(戒吊尊铭),从戈从。二者形体差别殊异,当非一字。
(二)唐兰先生释为“扬”[10]。按:“扬”字经常见于商周铜器铭文[11](p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