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作者:王婷婷于秀梅王娜娜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4447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检验其相关指标。结果: 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疾病、药物及样本3个方面。结论:分析血凝检验结果要结合患者病情等因素考虑。
【关键词】血凝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疾病; 药物; 样本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作为反映机体凝血机制的筛选试验,也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抗凝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3日至2011年7月22日在本院就诊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X 德国BE自动血凝分析仪,塞力斯试剂,ISI:。每日做样本前先做质控,不失控再做样本。对每份PT↑(正常参考范围11~14 s,↑表示增高)、APTT↑(正常参考范围23~43 s)的标本已复查,已排除仪器、试剂和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使用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mL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立即上机测试。
2 结果
本院各科血凝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除体检中心外,其余各科室都有PT、APTT增高现象,以ICU、儿科、肿瘤血液内科、急诊科最为明显。
很多疾病的因素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特别是肝实质受损,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FIB)受阻,则FIB减少,同时维生素K严重缺乏或合成不足影响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使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表现为患者的PT、APTT不同程度延长,FIB不同程度降低,与健康人结果比较有一定差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拮抗凝血酶的作用,使PT延长,以ICU外科患者为主。表1各科室血凝检测结果统计[n(%)]
影响检验结果偏高的因素:(1)标本采集量( , mL)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见表2,血量少,抗凝剂相对多,会造成测定结果时间延长;反之血量多,相对抗凝剂少,测定结果时间缩短。(2)输液时血液被稀释导致血凝结果延长,输液时采血样本重送前后凝血检测结果对照见表3。(3)标本放置的空间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PT在4℃可稳定24 h,20℃小于6 h,30℃小于4 h;APTT在4℃小于6 h,20℃小于4 h,30℃小于2 h[2]。标本在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凝结果影响见表4。
标本出现无论大小的凝块均会影响试验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在3h内测定结果与标本离体30 min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但标本放置时间超过4 h,则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标本抽取后应尽快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放置时间越长对检验结果影响越大。
表2标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n=30)
注:与半小时检测结果比较,*P<。INR表示国际正常化比值。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