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红包大战”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包大战”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思考.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18/8/3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包大战”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包大战”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的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电子红包日渐以新兴快捷支付等方式被社会所接受。本研究以“微信红包”为例,从沉淀资金及其利息归属、反洗钱监测、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涉税与***等角度对电子红包及其对互联网金融秩序潜在影响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责任意识、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几个方面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监管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红包互联网金融问题对策
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通过与央视春晚的联手,在国内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全民“红包大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微信红包”基本情况出发,先后就“微信红包”是否存在不当得利、是否存在洗钱风险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妥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加强监管、改善服务等角度提了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14年1月27日,腾讯公司率先推出了“微信红包”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红包发放、查收和提现等功能。至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通过与央视春晚的联手,瞬间质变成集社交支付、娱乐、营销和传播为一体的新型集成社交商业模式,在国内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全民
“红包大战”。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是2014年的200倍;全球185个国家都有人参与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仅除夕当天,腾讯微信已联合品牌商家共发出了5亿元现金红包。因而,关注微信红包是否存在不当得利、***、洗钱风险,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主要问题与分析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支付领域仍然处在野蛮生长阶段,仍存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无法律依据、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严重缺位等问题。作为由腾讯旗下的微信联合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共同开发的一款应用,“微信红包”也难以摆脱相关问题。
(一)沉淀资金及其利息归属问题
“微信红包”是由腾讯旗下的微信联合财付通开发的应用,因而,其创造的数十亿元现金流,以及众多未被领取或未提现的红包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按《民法通则》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即沉淀资金本身归属于客户,由支付机构保管,根据客户的支付指令进行操作,而对“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但目前第三方支付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法律性质,在法律上尚未做出明确的界定。同时,由于腾讯旗下只有财付通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微信(包括微信“钱包”)并未获得相关资质。但微信“钱包”则与财付通相似,均是具有一定网络支付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支付平台(微信支付的支付和安全系统由财付通提供)。虽然腾讯公司回应称“微信支付是使用财付通底层支付系统,而微信则是为微信支付搭载了入口及产品平台,并非支付体系‘外包’”。但即便如此,也可将微信支付视作财付通将部分支付业务(不是整个支付体系)‘外包’给微信的产物(微信支付与财付通本质上是同一公司开发的两个共用一套支付和安全系统的支付平台(只有一个具备业务资质))。姑且不论,微信支付使用财付通底层支付系统在微信平台上开展支付业务是否合规,除财付通提供的支付和安全系统外,微信支付的其他业务方面的具体运作(如沉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