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辽宁省灯塔市新生村规划
(2006—2010)
 
新生村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有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新生村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注重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稳定玉米生产,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增加村民本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为切实推动新生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灯塔市有关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生村实际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情况
  新生村位于辽宁省中部,隶属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西马峰镇,南距辽阳市区12公里,北距沈阳市区60公里,纵向有沈大高速公路和202国道从村中经过,横向有辽阳—官立屯公路和新生—大纸房公路横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新生村由黄林子、佟庄子、大营盘、小营盘和乌达哈堡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住户1 578户,共4 804人,‰。新生村人口主要是汉族,有部分满族、回族和锡伯族。
新生村地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左右,平均降雨量717毫米,无霜期160天。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蔬菜一年两熟,地处黄金玉米带,特别适宜种植玉米和蔬菜。
新生村占地15 ,其中耕地面积9 425亩(大田面积7 273亩,蔬菜、花卉等大棚面积652亩,自留地面积1 500亩),,河滩地面积2 ,建设用地1 (高速公路、,,村镇实有建设用地为1 ),河道水域面积1 。
  “十五”期间,新生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4 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500元,集体资金结余620万元。一、二、∶∶,其中,农业总产值3 ,工业总产值38 699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村内建立了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基础较好,已有30多年的种植传统,,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养殖业主要是蛋鸡、肉鸡和生猪饲养,由于受禽流感以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影响,目前蛋鸡数量3万只左右,肉鸡数量5千只左右,生猪存栏量1 000头左右。在村内投资建设的精细化工、塑料、机械加工、纺织加工等企业,吸纳了本村大批富余劳动力。新生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 400人、400人和1 130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已占本村劳动力总数的52%。
  新生村道路总长度为58公里,基本实现了各自然村之间、农户之间通柏油路,主干道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农户全部吃上了自来水,电话普及率为88%。有一条商业街初具规模,信用社、饭店、集贸市场等集中在商业街。村委会的二层办公楼建于70年代末,面积910平方米,西侧为大众健身广场,。村民住房大多是砖瓦结构平房,少数为二层楼房。农户生活燃料夏季以液化气为主,冬季以煤为主。村内有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有5个小型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率达到100%。本村学生上小学免收学杂费,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养老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新生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靠,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提高农民素质任重道远。制约新生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机械化水平不高  村内有6000多亩土地需要平整并建立配套灌溉系统,占农林用地总面积的62%;机耕队的拖拉机大多是80年代的老旧机型,功率小、维修困难,没有玉米收割机械、秸秆还田和深耕机具。
,市场流通渠道不畅  村内引资建设的大型蔬菜生产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农户的示范带动效应;缺乏经纪人队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组成参与市场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交通便利,蔬菜产量很大,但没有建立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农深更半夜到辽阳市场卖菜的情况较为普遍。
,亟待培训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还有待加强,青年农民在村内企业和外地打工,因缺少一技之长,大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中老年农民从事蔬菜生产和养殖业,缺乏专家指导,获取科技、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村图书室的图书极为老旧,并缺少现代化信息设备。
,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自来水管线严重老化,没有净水设施,跑冒滴漏严重,需要资金添置净水设施、更新管线并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二是卫生所缺医少药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