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文档名称: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格式:doc   大小:444KB   页数:7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yixingmaob 2018/8/3 文件大小:4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顺义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引领、实现“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的战略部署对顺义在新的发展阶段向工业化、城市化迈进至关重要。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着眼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立足“国际枢纽空港、高端产业新城、和谐宜居家园”区域发展定位编制的五年规划,是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划,是指导顺义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本规划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任务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关于制定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
本规划执行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是顺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形象全面提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举办奥运会水上项目、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区域影响力和受知度大幅提升。“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推动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十一五”期间,顺义区经济总体呈现良好的快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2010年预计达到780亿元,;属地财税收入预计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8亿元,年均增长29%;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80亿元,年均增长25%。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多点支撑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巩固。按照“做强东西、拓展南北”
的发展框架,临空经济区初具规模,临空指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区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70%、财政收入的85%。特别是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行,航空产业园奠基开工,为延伸航空产业链条、加速临空产业聚集搭建了重要战略平台。以航空物流、国际会展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全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1/7,汽车产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1%。首钢冷轧、现代汽车第二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北京现代制造业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不断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突出。品牌经济发展迅速,新创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件,荣获“全国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全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以空港周边地区、新城中心区为支撑、各镇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二)城乡统筹全面提速,新城建设步伐加快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成功完成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影响力显著提高。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机场轻轨、京承、京平等一批高速路和184公里城市主干道路建设,M15号线一期试运行,,使顺义区内外交通更加便捷。城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所有村镇实现了电视、广播、远程教育、互联网、通讯等“多网合一”。编制完成了新城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域规划全部获得批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乡村公路大修532公里,以及353个农村的
“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成效显著,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统筹取得进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7%。
(三)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救灾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360元,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65%。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教育事业优质化、均衡化、高端化发展,城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文化活动室、数字电影放映厅、基层图书室、文化资源共享等工程全区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