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郝运:“米字寿”得益“仁者寿”.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郝运:“米字寿”得益“仁者寿”.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8/4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郝运:“米字寿”得益“仁者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郝运:“米字寿”得益“仁者寿”
2012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民进会员、法国文学老翻译家郝运进入“米字寿”。他从小身体羸弱,因长期从事伏案翻译,所以晚年颈椎、腰椎都出问题,他幽默地说:“自己身体是‘老爷机器’。”

人生曲折无怨悔
2011年8月一个暑天,记者相约来到郝运先生的家,但见郝先生满头白发、和颜悦色,背略弯曲、脚步滞缓地打开客厅门,他夫人童秀玉仁慈和蔼、精神矍铄,笑盈盈地从厨房走来。个把月的三次连续采访,我对两位老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人生故事有了更全面了解。令我感动的是,每当访问结束后,郝先生尽管腰椎病而腿脚不利索,总要执意送我到大楼门口。他性格有些内向,但心胸开朗,脾气温和,说话不愠不火、不惊不咋,说到健康长寿之道,郝先生有时会站立起来做演示动作,他的持重、慈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郝运其实是笔名,他真名叫郝连栋,祖籍河北省大城县台头村,他是1925年8月18日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郝先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除弟弟郝连明19岁因患肋膜炎、肺结核死于1945年7月抗战胜利的前两个月,他家算得上长寿家庭。郝先生的父亲、两位哥哥都是学医的,其业已过世的二哥郝连杰与现健在的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曾是大学同班好友,缘何郝运偏偏选择读文科学法语?这与他二哥大有关联。
受二哥和他同学齐亮的影响,郝运偏爱上了法国文学。1942年秋季,郝运在重庆报考大学,先后考取了3所大学:齐鲁大学经济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郝运来到昆明以后,先于他一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齐亮鼓励郝运选择中法大学,他说:“学好一门外语,等于你在文学的道路上多了一根拐杖。”人生有时就是一语定命运。听了齐亮之言,郝运决意放弃进名牌大学西南联大而上没有洋教授、名教授的中法大学。郝运说,虽然中法大学名望不大,但他遇到教学认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好老师,他从学法语字母拼音开始,自此一步步地走进灿烂辉煌的法兰西文学殿堂,沉潜于法国文学海洋,长途跋涉在法国文学研究和译介道路上,有曲折而无怨悔。
这段人生经历或许平淡无奇,但使郝运懂得手术刀能“救一批人”,翻译笔能“救大批人”,开阔人的思想视野,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后者意义和价值或许更大。与郝先生交谈,他强调人生追求的不是“光荣”、“名利”,而是peace of mind,即心灵平静、心安理得,追求一种心灵境界、一种行为准则,惟有淡薄名利,自甘寂寞,永不停歇地去做事,才能达到心灵平静、心安理得,这或许是郝运在工作中、生活中悟到的真谛,也是健康身体的前提。
精神支柱更珍贵
1946年夏天,郝先生大学毕业,最终挑中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他觉得这是个慈善团体,空气比较自由,他做的工作是协助编一本《红十字月刊》,兼带对外联络。在这段时间里,郝先生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书《红十字史话》,这是他的翻译生涯的起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南京迁往上海;1950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又从上海迁往北京进行改组。这期间,是进步青年郝运工作最开心、最努力的日子。在总会迁往上海时,他认识了在同幢大楼工作的上海红十字会门诊部护士童秀玉,她与郝运同岁,是毕业于上海同德助产学校的杭州姑娘,从相识相爱到结婚成家,郝运说自己有
“好运”,他们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