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岐山二中杨炳兴
第三节西亚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课件)。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看录像(课件)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板书)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板书)讨论并回答。
“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板书)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
【丰富的石油资源】(板书)
: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板书:西亚为什么是世界石油宝库?)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课件),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板书)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板书如下问题)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板书)?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