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打造中国钻石企业的国际化视野
一、中国钻石产业的历史
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黄金与玉相比,中国钻石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钻石文化完全属于舶来品。现存资料来看,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先后开埠,钻石首饰才逐渐进入中国人视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钻石首饰逐渐开始在我国先锋时尚女性一族中备受青睐,进入珠宝首饰主流市场,销售量逐年递增。
解放后,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节衣缩食,钻石作为高档奢侈品逐渐被人们遗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蒙阴、辽宁瓦房店等地陆续发现钻石原矿,我国的钻石产业从原料开采到加工开始逐步形成了产业雏形。80年代初山东、广东地区钻石加工企业开始兴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对钻石的需求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也引起了国际钻石界的重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无论是加工、成品交易、零售已经成为世界钻石行业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
二、中国钻石产业的现状
1、加工业起步晚、发展快、机遇大、困难多
中国钻石加工业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京华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规模化、专业化的钻石加工企业在青岛诞生,到九十年代初,世界钻石加工业成本及技术水平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稳定、社会治安、投资环境良好,劳动力及管理成本低,诸多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以色列等钻石商到中国来办加工厂,形成了广东、山东、上海三个加工中心,具有规模的工厂已发展为约7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5万人,金融危机后人员有所减少,
年均加工贸易量达300万克拉,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钻石加工国。国内钻石首饰镶嵌更是占有绝对地位,上千家工厂集中在深圳番禺东莞地区,占世界的80%,青岛也成为流行时尚饰品的加工中心。十年间加工业快速发展直到2009年,中国钻石加工业和印度同行一样,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打击,出现了停工断料、人员流失等问题,部分小规模工厂倒闭。2010年,加工企业开始回暖,但受人民币升值、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毛坯货源等原因影响,生产经营仍然面临巨大困难。
近20年来,我国钻石加工业以加工贸易,一直是来料加工为主要形式。,2010年将达到40亿多美元,较90年代初增长了近20倍。
但是,中国钻石加工业发展的20多年来,在DTC的配货商队伍中,还没有一家大陆企业;而同期印度的配货商数目已达61家。他们自身都有良好的成长性,相当一部分早已介入首饰制造与市场开发,生存发展的空间较为广阔。无论从数量上、价值上、技术上、从业人数、产业链的完整性上中国钻石加工产业的差距依然很大。日益增长的用工成本,用工紧缺问题,不断加速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困扰加工企业,成为缩小与印度差距的最大障碍。更多钻石http://cn.
2、钻石贸易发展迅速,交易量快速提升,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上海钻交所的不断发展,会员快速增加,交易量逐年提升,远东市场作为钻石销售的热点地区,潜力巨大,市场成长性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国外钻石运营公司纷纷登陆中国。2010年1-,% 。会员由开始的41家增加到281家,其中外资192家,主要来自以色列、印度、比利时、南非、美国、日本、港台。中国钻石逐年稳步增长的这一趋势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3、钻石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逐渐复苏繁荣,钻石零售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成长为一个新兴行业。90年代末,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拥有13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令众多世界知名珠宝商为之向往。卡地亚、蒂凡尼等众多一线奢侈品牌纷纷不失时机地进军中国。与此同时,香港周大福、周生生等众多品牌也纷纷进入。随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经典广告语的深入人心,融入中西文化内涵,象征爱情永恒不变的钻石逐渐进入中国人视野,钻石饰品成为中国人购买珠宝首饰的首选饰品。
根据国际钻石权威机构HRD的报告,目前,中国钻石消费额已经超越日本,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专家预测,2012年,中国钻石销售额将超过20多亿美元,同时,中国也将有望数年内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消费国。未来十年,中国将迎来80后、90后的结婚叠加高峰,而这也将带来一个上千亿的市场。到2009年底,全国工商注册的各类珠宝企业5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达300万人。我国黄金、铂金、钻石、白银、翡翠、彩色宝石等产品的消费均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珠宝加工大国和最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之一。
4、钻石产业平台、政策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2000年上海钻石交易所及上海钻石办的成立,为、公正、安全的交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