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武汉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5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汉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上传人:maritime_4 2018/8/6 文件大小: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汉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送审稿)
为推动我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强市战略,以“文化五城”建设为抓手,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全市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为谋划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以弘扬和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抓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武汉落地生根。深入推进“文明武汉”创建,广泛开展“寻找身边的武汉精神践行者”、评选“卓越武汉人”等生动活泼的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武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素质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市文化系统立足行业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大力营造践行武汉精神的浓厚氛围,在创建文明城市、弘扬和践行武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公共文化投入持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以创建“文化五城”为引领,以文化惠民为政策导向,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先后投入资金过百亿元,新建并开放琴台音乐厅、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客厅·中国文化博览中心”、江汉关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汉阳中心书城、长江数字化学****云平台、电影科技乐园等建成投入运营,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启动。出台《武汉市关于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暂行)》,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2家。50个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34个地铁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江城。大学图书馆社会开放率超过40%,大学博物馆社会开放率超过70%。
(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提质增效
按照全覆盖、普惠型和便捷高效的原则,全市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元融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直文艺院团实现“一团一场”,市区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全市14个文化(群艺)馆、16个公共图书馆、2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8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6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124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实施文化惠民“三个一千万人次工程”,十二五末实现实地观看各类演出观众达到1000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达到1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观众达到1000万人次。形成汉口江滩大舞台
“天天演”、城市剧场“周周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武汉之夏”被评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名家论坛”荣获全国终身学****优秀品牌项目称号。
(四)汉派文化艺术精品纷呈,城市文化品位有效提升
“艺术之城”建设亮点纷呈,艺术创作活跃,一批汉派精品节会实现提档升级。十二五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汉派文化精品力作。其中,汉剧《宇宙锋》、歌剧《高山流水》、杂技《飞轮炫技》、话剧《海底捞月》等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2012-2014)等国家级奖项,童话音乐剧《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京剧《美丽人生》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主题文艺晚会《一城好人》、话剧《犟妈》、系列微话剧《好人好梦》、曲艺晚会《我是武汉人》等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剧(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成功举办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琴台音乐节、中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文化活动的艺术性、国际性和惠民性,扩大了武汉城市文化的影响。
(五)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
不断加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一些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受到全国关注。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2),研究制定《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本。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斐然。以城市之根闻名的盘龙城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建成开放;江岸区青岛路片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取得重大进展;万里茶道申遗正式启动,武汉成为牵头城市。“十二五”末,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整体性保护成效显著。
“十二五”末,全市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6项,其中国家级15项;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4人,其中国家级11人;拥有“汉绣”等非遗生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