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棋类教育功能对"学困生"转变为"学富生"的探讨
:为了深化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在校内开展与普及了围棋、
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以下简称"三棋")的活动。并通过三棋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促进了中小学生学习素质能力
的发展与提高,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棋类教育功能中小学生学习素质能力
棋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围棋、国际象棋、
中国象棋均起源于我国。1956 年,国际象棋与我国传
统的棋种—中国象棋和围棋同时被批准为正式体育竞赛
项目。三棋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三个棋种,是历史上最
为悠久的、文化底蕴的内涵最为深厚的,拥有爱好者最
多的体育项目之一。棋类运动是一项智力游戏和脑力体
操,具有很高的教育潜力和教育价值,其教育功能的重
要性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一项智力活动。它
是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五者结合的结晶。因
此,棋类运动在国内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被称为
"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国一些大中城市
的部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就率先将三棋项目作
为试点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与教学效果。将
棋类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的与学校正规教育实
际相结合的棋类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通过普及与开展棋类活动,还可
以提高学生对棋类活动的兴趣,传承棋艺文化,为中华
民族的棋类事业奠定人才基础。2001 年 2 月 23 日,教
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三项棋
类活动"的通知》。这两个权威机构联合行文并不是偶
然的,它是对三项棋类活动长期以来进学校、进课堂这
一智慧工程的肯定。如今,棋类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许多
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开展起来,这是因为"在学校
积极倡导棋类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的塑造和
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方面普遍存在
三大不足:一是学习动力;二是学习组织能力;三是学
习毅力。原因的造成是中小学生只有学习的外在兴趣,
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兴趣与学习动力。
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方面普遍存在三大不
足,分析产生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不是智力因素所造
成的,而是非智力因素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我们就棋
类运动科学而又独特的教育功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智力开发与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进行
分析与论证,以此帮助学生学习素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促进文化课各学科的学习。
(一)棋类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棋类活动给学生的思维等想法提供了一种有限制
然而又是多样化有的、主动因素多于被动因素的,形象
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活动领域和想象空间。围棋的
金角、银边、草肚皮;中国流;中国象棋的过宫炮、卧
槽马、铁门栓;国际象棋的 64 格棋盘区,32 枚棋子进
行厮杀拼斗,这三种棋的各种下法、各种战术组合方式
近似于无限多。在对弈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棋局变化,给
广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待于分析比较的材料,这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探索欲望。诸如中国象棋棋盘的楚河、
汉界;围棋黑、白棋子的鲜明色彩层次;国际象棋棋子
造型古朴生动、形象有趣,棋子和棋盘的色彩鲜艳、对
比强烈,和中小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玩具、书籍及所喜爱
的饰物具有相同之处,故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和三棋的亲
切感,拉近了学生和三棋彼此之间的距离,喜欢学棋和下棋,从而提高棋艺水平。总之,三棋从棋子外形,各
自的棋盘,直至棋文化内涵,对学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和巨大的诱惑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三棋的兴趣,充分
调动其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
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学棋兴趣的增强,棋艺水平的提高,犹如给文化
课各学科的学习注射了兴奋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下棋与学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其相同的规律与
特点,其思维组合、知识点与知识结构是相通的,而且
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
良好的学习动力,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地学习目的;
加之学棋所增长的不少见识,使头脑变得聪明,学习方
法的科学、自信心的提高,反映出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增
强,必定促进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