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8/6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代青州农业经济初探
青州是汉代农业发展较发达地区之一,由于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宽松的国家政策,其农业继先秦之后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农业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发展,而青州铁官的发达又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多种经营的生产部门使农业生产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使青州成为汉代比较富庶的地区。
青州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北渤海以南的一片区域,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的北部广大地区。青州得名较早,在禹贡中曾记载:“海岱惟青州”。[1]《周礼》则记载:“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2]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周初姜太公因辅佐武王平定商纣有功,被封于营丘,国名为齐,青州始归齐地。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其均为齐国属地。汉初,齐地为高祖庶长子刘肥的封地,为同姓诸侯封国。西汉元封五年始设青州刺史部,辖区基本包括前同姓诸侯国齐国的属地。两汉治所均设在临淄。刺史制度沿袭秦制,本是一种中央派遣官员对地方进行监察的制度,十三州最初只是刺察地方的官吏及强宗豪右,随着刺史更名为州牧,其地位逐渐提高,行政职权就愈加重要,州部逐渐演化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青州从距今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起,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历经其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为精耕细作,至两汉时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终于进入到了一个辉煌阶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该地区出土考古资料,力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对汉代青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业环境
,属温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
青州地形中部为突起,为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区。多样的地形导致其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多变,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海陆间气候差异较大。众多的因素影响,使山东境内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史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1]青州地理条件良好,气候适宜,这里历来就是农业发达之地。在青岛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中,其中一个窖穴出土了约1立方米的朽粟,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有大进展,已有相当多的余粮储藏。[3]
青州地区的水资源很丰富,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济水、大清河、小清河、淄水、潍水、胶水、巨洋水等,此外,还有泉湖薮泽星罗棋布的分布其中。黄河从青州西部流淌而过,至千乘郡入海;济水从其中部,北流入海;淄水、潍水错综交织,胶水、巨洋水从青州东部也就是今山东半岛北流入海。所以说,青州可谓是水流交错,河X纵横。根据《尚书·禹贡》所述,青州所处的胶莱平原、胶东丘陵,其土壤肥力在当时的九州中位居第三位。关于这里土壤的种类,太史公曾赞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可见其土质柔和、土壤中腐殖质含量高而且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汉代青州地区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东海引巨定”。[4]巨定,又称“巨淀”,即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的清水泊。秦汉时期,巨定还是一个大湖,淄水、时水、女水等河流汇聚于此,北出为马车渎,向东北流入渤海。《史记·河渠书》“东海引巨定”一语中的“东海”是否指东海郡呢?经明代顾炎武考证,东海疑是北海之误。[5]因为巨定在巨定县,属北海郡。东海郡远在180公里之外的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