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筝》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风筝》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又是多向的,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本课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在品评和探讨中深入领悟文章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和语言的高超,得到艺术的感染和思维的锻炼。
教学设想:
把课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分成五大类,组成同类内容的学习小组,再将四个大组的学生重新组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质疑、探究,然后回到大组,将自己在学习小组内所得与大组内的同学分享,再形成关于全文的系统的知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在大组内分享到的精彩,提交课堂交流。按照课文内容分类的学习小组参考如下:
A组: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方面(如你觉得比较重要或者容易读错的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主要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理解和运用,主要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B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如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文中的“我”和“小兄弟”是怎么样的人,文章是怎么安排故事情节的等)。
C组:背景材料及补充说明方面(如关于鲁迅生平简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其他同时期作品及主题等)
D组:中心思想和作品主旨方面(如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E组:语言的鉴赏与品味方面(如你觉得哪些语句让人感触较深,哪些语句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你觉得理解起来有难度等)。
这里五个学习小组的内容有层递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学习内容, A组、B组、C组的学习内容相对较为基础,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照顾到学力相对较浅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参与度;D组、E组的学习内容相对有所提高,培养理解感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体味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②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③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④预习课后练习二。
教师:①多准备一些资料,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好课件。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动画《归来的风筝》,学生欣赏。
师:大家看见这个故事有何感想啊?
生1:断线的风筝穿越千山万水,历经风霜雨露,终于找到回家的路。
生2:风筝很有情义。
生3:这个风筝还真是勇敢哦!
生4:我觉得这个小主人肯定对风筝也很好,所以风筝会这样辛苦找回家。
师:(导入)是的,小主人很幸运,又可以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了,但是,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再难回来,一份长久的伤痛可能会使人抱憾终身。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就有这样一件憾事,那也是关于风筝的。 
◆自主合作,质疑探究
☉自由组合:一般每个学习小组5-7人。
☉分组活动: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质疑、探究,然后回到大组,将自己在学习小组内所得与大组内的同学分享,再形成关于全文的系统的知识。可小组内互问互答,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
☉课堂交流: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发现的问题,或在大组内分享到的精彩,提交课堂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