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西方1958年大跃进MP递减规律优秀案例.ppt

格式:ppt   大小:60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1958年大跃进MP递减规律优秀案例.ppt

上传人:yzhluyin1 2018/8/7 文件大小:6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1958年大跃进MP递减规律优秀案例.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目!1958年大跃进中曾经提倡密植, 结果粮食减产和边际递减原理有什么关系?
某人说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结果粮食却减产,你说这样惨不惨?”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最早是在18世纪由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杜尔阁提出的。
19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斯特、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也提出了这个规律。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正是以这一规律为基础的。正因为这一规律与人口论相关,所以,在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彻底否定的中国,这一规律也受到最严厉、最广泛的批判。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
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公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
举个例子说,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为固定不变,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2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如图: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递减的原因
因为在厂商的生产中, 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有一个最佳组合(两者的效率都得到最大发挥)。起初,相对于固定要素,可变要素太少, 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的组合比例不断接近合理化,因此,增加可变要素时其效率不断提高,带来的产量的增加量不断增加,所以起初边际产量曲线上升。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以致超过两者的最佳组合时,可变要素投入显得太多,其效率降低,因而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带来的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就出现递减的现象。
1958年大跃进中曾经提倡密植, 植结果粮食减产
1958年大跃进年代也是一个大批资产阶级的时代。与大跃进并行的是经济学界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口诛笔伐。否定规律不等于规律不存在,违背规律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958年这样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产量减少,以及以后引起的20世纪最严重的大饥荒,正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惩罚。经过共和国这一段历史的人,肯定会对这个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开始之后对西方经济学的重新认识正是从给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翻案”开始的。
当然,如同一切规律一样,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固定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正确。在长期中,如果生产技术进步或固定生产要素增加(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绝对化。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对农业重要,对其他部门也同样重要。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减人增效”是这一规律的运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1958年的教训,也有助于当前的改革。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但在农业中最突出。三季稻不如两季稻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为传统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土地、设备、水利资源、肥料等都是固定生产要素。两季稻改为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劳动与种子。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且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