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泰安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4年—2020年)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泰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战略部署,为努力办好“学生乐学、教师乐业、家长满意、社会公认”的幸福教育,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目前职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加大对市域职业教育统筹力度,一手抓布局调整,一手抓内涵提升,引导职业学校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为抓手,大力推进县域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    22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 14所,技工学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4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0万人。全市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并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打破行业界限,,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内职教资源整合,每县市区重点建设一所职教中心校,六个县市区由原来的22处中等职业学校整合为现在的7处职教中心校,实现了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协调共同发展。在师资配备、实训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实现了优化,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实力显著提升。
。2011年全市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工程,出台市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省“一圈一带”专项建设项目。全市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以综合实训基地为龙头、专业实训基地为骨干的实训网络,基本满足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 2010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引导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实现协调发展。2011年制订了《关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专业淘汰退出规定,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长效机制。2013年出台了《泰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市级品牌专业建设行动,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11个大类、66个专业、157个专业点,主要涉及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教育、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等专业大类,基本适应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我市职业院校注重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立项“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泰安市高级技工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域内4所职业学校成功创建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2所职业学校列入首批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和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覆盖了五个县市区。
2011-2013年,我市累计获得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1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57个,获得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8%以上。泰安市教育局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表彰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相应落实。双证互通还处于试点阶段,未全面推开,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发展还未完全实现协调互补。
。“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地方教育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及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投入等政策未得到全面落实,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实训条件难以完全满足技能教学要求。
,教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当前我市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任教师补充机制和兼职专业教师聘任机制还不完善。
。校企合作多限于实习实训、安排就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合作不深入,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还有差异,校企合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发展面临的环境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