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语言的表现力
【摘要】一个演员,不论有多少生活积累和美好的思想,对于角色认识多么正确,分析得多么深刻、透彻,体验得多么真实,如果不通过形体动作和语言,就不能把他(她)所扮演的人物准确、鲜明地揭示出来。形体与语言是创作的工具,是表现演员内心的基础。要在表现内心体验时能够在物质上有所寄托,就必须使语言拥有表现力。
中国论文网/7/view-
【关键词】语言;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8-01
一、语言要具有表现力
若所有的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那就像没有感染力的音响而已。把字说出声,是气和口的摩擦,但想要把字说出情,则需要找到语气的强柔和语音的节奏,同时辅以相应的表情、手势、体态等。
演员要对自己的声音控制自如,说好角色的语言、把握好角色语言行动的准确性、处理好角色的性格化语言,这些都需在训练有素的声音和气息、清晰流利的口齿、准确纯正的普通话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内外部技巧的训练,达到更深层次的创作。能够准确体现角色的性格、年龄、情绪、职业,并能够感染观众,这才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如何使语言具有表现力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又会反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要从角色的外形特征、气质、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去考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说话时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演员再在音色、音质、音量、音域以及声音的力度等方面加以细致考虑。使声音和人物形象相协调。
表演中,声音的运用,也要考虑到角色当时生理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状态,让声音真正为揭示角色的思想情感服务。
(一)语言表现力需要个性。一个人说话时的节奏与语调,可以显示出其性格特征与内心状态。因此演员要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的速度节奏和语调特点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但是,无论是声音的运用还是角色的说话习惯,在创造上演员在注意一般的规律,同时要去发现一些特点。切忌出现模式化的声音和语言处理,影响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 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单从语言的外部表现来说,演员在处理台词时,可以运用停歇、重音、语调、速度节奏和气息。
大家都知道,没有逻辑的停歇,其语言是不通的,那么没有心理停歇的语言就是没有生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心理停歇是不服从任何规则的,全部语法都要毫无例外地来服从它。在逻辑和语法上仿佛不能停顿的地方,心理停歇可以大胆地做出这种停顿。”演员应从角色所处的规定情境和思想感情出发,在一些句子中运用停歇来表现角色的内在情感体验。运用心理停歇,会产生短暂的沉默,在保证沉默时,内心上要非常充实、具体。再运用眼睛、面部表情,以及许多其他有意识和下意识的交流手段,会使沉默比说话更有感染力。
如果一句台词的重音处理错误,那么就会使角色的行动产生偏差,角色的思想也就不清楚了。演员要提前弄清楚这句话的语言行动是什么,主要是要通过这句话表达怎样的思想。
语调可以说是语言的旋律。标点符号本身就对语调有所要求,但仅仅完成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语言揭示出角色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情绪体验。
演员想创造出丰富多彩能够揭示人物内在心理活动的语调,首先要把握住角色的行动。其次,真实的情绪体验会给台词的语调增添微妙的情感色彩。根据语言的相互作用,如果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