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初探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它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在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次升华。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4/view-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68-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这一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前提是珍惜和保护自然,宗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和谐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耗方式,着眼于引导人们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自身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及其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一种正处在上升和发展中的新文明,是人类在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次升华。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680亿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次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
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以及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