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田间地头舞出文化健康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已则昏。苟能以贵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中国论文网/6/view-
――范纯仁
人物简介
温福珍,74岁,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居民。她继承并发扬了满族民间传统舞蹈“棒棒舞”,还把全村人带到了跳舞健身的行列中。
从儿时记忆中的舞姿,到组建一支“棒棒舞”,她发动儿媳妇,说服老伴,让女婿出资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乡政府把文化大院确定为全乡健身舞推广展示基地,于是温大妈成了全乡的“总教练”。
不久前,瓦房店市正在为三台满族乡的“棒棒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良“棒棒舞”家里成教室
“棒棒舞”并不是温福珍首创的,但却是在她手里得到改良并发扬的。
村民口中朴实的“温大妈”出生在大连市瓦房店市一个文艺世家,家人都有文艺方面的爱好。温福珍曾在哈尔滨评剧团做过演员,1975年左右回到瓦房店评剧团,因为身体原因没能继续做评剧演员的工作。
回到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后,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她想起了儿时跳过的“棒棒舞”,这是一种满族传统舞蹈,跳舞的人手持一根长约1米的木棍,棍子两端绑着彩绸,跳起舞来非常活泼。
“后来我把棍子给改良了,变成了两根,但都变短了,大约60厘米。”温福珍说,棍子一根变两根,给“棒棒舞”带来了很大变化,“两根棍子互相敲击,当当的节奏感很强,脚步和舞姿配合敲击节拍。”
温福珍想在村里推广“棒棒舞”,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让村民们在晚饭后能有一个健康的活动方式,而不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吃完饭就坐着打牌到深夜,伤身不说,有时还会因为一点儿钱打起来,太不健康了。”温福珍说。
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她开始“收徒”,村里爱好文艺的村民被她发动起来,聚到她家中学习舞蹈动作。来学舞蹈的村民们基本都是零基础,这下可累坏了温大妈。一遍遍地示范是远远不够的,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慢慢教,几遍动作学下来,还要把动作最不得要领的单拎出来,一对一地教学,同时还要让其他人也注意看,尽量让所有的徒弟都掌握动作要领。
一晚上排练完,温大妈疲惫不堪,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让她最难受的还不是疲惫,而是没有合适的场地。
夏天倒好说,但天冷了就只能几十个人挤在自家屋中,动作学起来只能算是“照猫画虎”,想把肢体伸展开肯定会碰到两侧的人,而且大家手里还都拿着两根木棍,耍起来就更显得空间狭窄。大家排练完,她还要把炕上地下都收拾一遍。尽管条件很有限,但是温大妈和众多徒弟都没有放弃。建起文化大院大妈成“总教练”
温大妈培养的“棒棒舞”学员越来越多,家里已经无法容纳,于是她让女婿出资建起了文化大院,“女婿开的�店后院有几亩地,办好了各项手续,投入大约20万元钱,终于建起了近300平方米的活动室,到今年已经建成10年了”。活动室隔成4间,大厅200多平方米,用于舞蹈排练,3个小屋子用于接待来客,排练乐器等。
“这个文化大院面积在瓦房店是数一数二的,冬天大家在室内活动,天暖和就在广场上。”温大妈颇为自豪地说,“广场建设时垫了不少沙子,铺上石子后不怕下雨,雨停了就能活动,地面不存水”。女婿建文化大院支持温大妈,女儿也买来音响等设备,在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