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秦筝“苦音”声不苦.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筝“苦音”声不苦.doc

上传人:jiqingyong345 2018/8/9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筝“苦音”声不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秦筝“苦音”声不苦

(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中国论文网/2/view-
筝流派之“陕西筝派”亦称“秦筝”,素以尚“悲”闻名。此处的“悲”指的是“陕西筝派”中运用“苦音”(“哭音”)音阶所表达的“悲”、“哀”、“恨”、“怨”、“泪”、“怅”等情怀,其利用多变的“中立音”声响生动的刻画出筝音的特色以及筝曲的表情内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凄凉曲》、《姜女泪》等。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筝学科科学化、系统化的飞速发展,音乐受众群体的审美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新时代的作曲家又将“苦音”和“欢音”的表达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苦音”不仅仅是表达悲苦的感情。它在近现代陕西风格作品中转变为一种渲染的手段。其定位不仅仅局限在表达悲苦的情感上,而是转化为一种“性格特点”,变成了陕西筝乐的一种标志。它可以表达悲伤、思乡、感慨、陈述、缅怀甚至喜悦等情愫。新时期文化与情感的融合赋予了秦筝“苦音”新的标志。本文以几首颇具代表性的陕西风格筝乐作品试以阐述,具体如下:
一、“欢”“苦”二调交替出现
曲云老师在1996年《秦筝》杂志――《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一文中也曾论述过这一观点:“实际上,在近几年来创作的陕西筝曲中,在筝的教学和演奏中,音阶、调式的概念有意无意地已经广泛的起着作用,并且从中悟到了一些普遍规律:即由于板式,唱腔音乐的变化而产生的调式色彩和音阶的交替与变化,一般都发生在引子与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音阶交替使用,是陕西筝曲又一重要的风格表现特征。”在近几年的陕西筝曲创作中“苦音”与“欢音”音阶交替使用,已成为陕西筝曲重要的风格表现。以其代表作《弦板调》为例。此曲以陕西民间说唱音乐“弦板腔”为素材,创作中将传统的揉按与现代的快速演奏技法搭配结合,慢板抒情婉转,快板高亢活泼,渲染了吉庆祥和的气氛。
《弦板调》片段
(1)
(2)
此曲分为四个段落,引子与第一段为欢快的小快板,是典型“欢音”五声徵调式(见片段1),第三段慢板转为“苦音”七声徵调式清乐音阶(见片段2)。虽然慢板运用了“苦音”调式,但是听众并听不出苦来,反而感觉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乐在其中的怡然自得。这种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调式转换在《百花引》等表现愉悦情感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与《弦板调》雷同不再赘述。
二、“苦”音阶音高具有游移性
在“苦音”调式中的“中立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一般习惯为上行偏高,下行偏低。这里的微升fa与微降si均与之后相邻的音形成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也是服务与作品本身情感需求的,并不局限于表达悲苦之意,有时同样表达深深的思念、缅怀等内感。例如,《秦桑曲》是周延甲先生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首筝曲,作者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后谱写, 全曲虽为苦音音阶组成,却突出委婉、缠绵、优美、柔和并富有激情的旋律,伴随着轻淡素雅的伴奏音乐,描述了一位深情的妙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秦桑曲》片段
此句四个小节,其中除去装饰音的fa、si外,在第一小节出现的微降si与第三小节出现的微升fa均为下行音阶位置,按照音乐习惯,两个“中立音”均倾向于下一个音,所以音高均偏低。
这种倾向性音高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弦板调》中。
《弦板调》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