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地质灾害—泥石流
系别:地矿系
专业: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 年4 月 5 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前言 2
泥石流描述: 2
3
4
第二章泥石流的分布及危害 5
6
安徽省泥石流的分布 7
7
第三章泥石流的成因 8
8
(地质条件) 9
10
11
第四章泥石流的预测与防治 13
13
14
14
:密度、流速、流量、泥位、方量 15
15
参考文献 17
【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本文通过我国大量泥石流的分析与探讨,对泥石流的危害、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划分分布危害预测防治
第一章前言
泥石流描述: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按物质成分分类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三类:
1、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2、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一是黏性泥石流,即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的表面形态类似于“石海”。
按形成环境划分
从全球范围看,可将泥石流分为陆地泥石流和水下泥石流两大类。按形成条件,陆地泥石流有地带性泥石流和非地带性泥石流之分。由地带性因素形成雨水泥石流和融水泥石流;非地带性因素形成地震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溃决泥石流和人为泥石流等。
4、其他分类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为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为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1、泥石流的直进性和爬高性
泥石流粘稠度越大,运动惯性也越大,直进性就越强;颗粒越粗大,冲击力就越强。因此,泥石流在急转弯的沟岸或遇到阻碍物时,常出现冲击爬高现象。在弯道处泥石流经常越过沟岸,摧毁障碍物,有时甚至截弯取直。
泥石流漫流改道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缓,因而流速减小,携带物质逐渐堆积下来。但由于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特点,首先形成正对沟口的堆积扇,从轴部逐渐向两翼漫流堆积;待两翼淤高后,主流又回到轴部。如此反复,形成支岔密布的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的周期性在同一个地区,由于暴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等因素的周期性变化,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