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观察物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侧面、后面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通过学生的观察活动,使学生经历由“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准备:大象图,课本画面图,熊二等。学生以10人左右为一组分组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看大象的小故事。
:星期天,李奶奶带着他的小孙子东东、明明和欢欢去动物园看大象。东东他们就把奶奶拉到了象园,奶奶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过后说给我听吧!东东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说:“奶奶,奶奶,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奶奶,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欢欢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奶奶,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奶奶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难道有三只大象?” 
3、提问:小朋友们,他们看到的到底是几只大象呢?既然是一只大象,为什么他们向奶奶介绍得不一样呢?
4引出课题:虽然都是一只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 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师:在这节课上,邹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请看------熊二。
1、学生定位观察
师:请组长从抽屉里拿出熊二,让它面朝自己站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大屏幕出示的四个方位熊二照片。老师分别提问,给出正面、侧面、后面的界定,并板书。
师:仔细观察,你现在观察到的熊二与大屏幕上的熊二一样吗?与第一张图片一样的请举手,我们把看到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 与第二张图片一样的请起立,与第三张图片一样的也请起立,我们把看到的这一面叫做它的侧面。与第四张图片一样的请挥挥手,我们把看到的这一面叫做背面。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都是同一个熊二,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换位观察。
师:想不想换个位置再看一看?
各小组同学按顺时针方向进行两次换位观察。(先请一组示范两次,其他同学看)
①第一次换位:看到正面请起立,看到侧面的请举手,剩下的是看到后面的。
这次看到的跟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②第二次换位:手势表示(用手巴掌和手背,大拇指)这一次换位看到的结果与前面两次一样吗?
3、转动物体观察。
师:如果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