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那些远去的菜肴.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那些远去的菜肴.doc

上传人:jiqingyong12 2018/8/10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那些远去的菜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那些远去的菜肴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些历经年华飞逝却历久弥香的食物,很难在现实中寻觅到,但是那种味道却倔强地保留着我们的集体记忆。唯有比照如今的丰饶,昔日的回忆才愈加有味道。
中国论文网/7/view-
美食有很多种,比如直接来点龙肝凤髓之类寻常人根本吃不到的,冲着这份稀奇,就是美食;传说中给食欲不振的帝王开胃,饿上三天,什么食欲都来了,这时候能饱肚的都是美食;又比如思乡的人,一口家乡菜,百种思乡情,这也是美食。
我们记忆深处的美食,大部分都是跟两样东西联系的。一个是饱肚,一个是油水。而与这两样有关的食物,正在随着社会进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饭味
最普遍的记忆中的食物,恐怕就是榆钱饭了。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里说,困难的年月,9成榆树钱搅和上1成玉米面,上锅蒸,水泛花就算熟了,还省柴火。然后把碎葱、老腌汤或者酱油,倒进去一拌,就能饱肚皮。比榆钱饭高级一点的,还有槐花饭等等。
再好一点的,就是油盐饭。所谓油盐饭,就是炒完菜之后,借着那点残留在锅里的油膜,本着不能浪费的原则,把白饭倒进去翻炒几下,米粒裹上了那层油,再加点盐,油盐饭就成了。这玩意儿最大特点就是有菜的味道,还有点荤味,这可是高级美味,吃起来比那些白饭要强多了。因为能用荤油炒菜的次数不多,能吃上这种饭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多。
如果没有油盐饭,另一种常见的下饭就是酱油汤,所谓的汤其实就是开水一锅,酱油打底,撒上一点葱花味精,再放一点荤油或者豆油,没有也能凑合了。这玩意儿又能当菜又能灌个水饱。
菜香
北京人以前有一种菜,叫做折箩。说白了就是饭馆二荤铺之类的剩菜,全折在一起,就叫折箩。卖的时候用大炒勺盛出来,论勺卖,因为是剩菜,就会有很多汁水,同时里面乱七八糟荤素都有,买回去就拌着饭吃。折箩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弄一个大锅熬着,食客拿着窝头或者棒子面饼子,手里捏着筷子,瞪着锅里偶尔翻上来的一块薄薄的白肉,眼疾手快夹上来吃了,那边卖折箩的小贩也瞪着眼睛数着食客吃了几块,最后一起算钱,这就叫做“瞪眼食”。
老北京还有一道菜叫做炖油渣,就是把饭店里炼荤油之后的剩料收集起来,做成大块的油渣饼。小贩们买这种油渣饼回去,切成小块,扔到开水锅里,然后再加上盐、花椒、大料等作料,然后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老百姓,一般都是就着窝头下肚。
同一时代的南方也有类似的下饭菜,比如酱鱼。这个酱鱼可不是真的用鱼做的,是用鱼骨头加点酱熬制的,根本就没什么东西,就是吃饭的时候盛上一点,借借味道。
后来还流行过一阵子西瓜皮菜肴。过去的西瓜皮厚,把瓜皮处理之后,切丝凉拌、做汤甚至下锅烹炒,都是流行过的做法。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高级一点的“菜”,也就是街上曾经叫卖过的点心渣子,这玩意儿在饼干厂点心铺里被人收集起来,也拿出来卖,特点就一个,便宜。而且点心渣子里面多少会有点油,运气好还能碰到一些芝麻,这都是能解馋的。
吃饱了,这人就会想来点新鲜的尝尝,比如水果。但是过去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水果也少。解放前就流行过售卖果子皮,也就是从饭馆等处搜集来的梨子、苹果的皮,洗干净了就装在筐里卖。解放后这东西逐渐就没了。类似果子皮这样命运的食物,还有北京人讲话的“半空儿”,也就是炒花生时从筛子里落下来的那些花生,不是歪瓜裂枣就是半个不全的,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