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李子勋:创新思维与营销心理学下.doc

格式:doc   大小:269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子勋:创新思维与营销心理学下.doc

上传人:yixingmaoj 2018/8/11 文件大小:2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子勋:创新思维与营销心理学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部资料切勿外传
创新思维与营销心理学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下)
今天下午让我们先来分析几种人格。
第一种叫“依附型人格”。这种人经常讨好别人,当然讨好并不意味着他内心愿意讨好别人,可能只是他的一种策略,特别是讨好领导。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曾经讲给大学生、心理医生听,当然对不同的对象我会做不同的解释,当讲给大学生听时,我会把它当成一个正面的架构。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老师叫弗瑞兹·西蒙教授,一次西蒙教授携夫人到昆明旅游,西蒙夫妇未生育自己的小孩,他们领养了一个别人的小孩,他们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世界的孩子。西蒙夫人和七个德国人到昆明花鸟鱼虫市场玩,每人都买了一些民族饰品,很高兴。不幸的是西蒙夫人的钱包被小偷偷了,钱包内有孩子的照片,还有300美元,没有重要的东西。回来后她就特别地懊恼,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她就不停地抱怨,为什么被偷的是我?西蒙教授很幽默地说:“亲爱的,你不觉得那位小偷朋友比我们更需要钱吗?”听了先生的话后,西蒙夫人逐渐平息了自己的情绪。
我对大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说,我们要建构一个善意的、友爱的架构面对自己的遭遇,也可能是这个小偷的家庭遭遇什么不幸,急需用钱,300美元对我们可能不算多少钱,可能买一件皮大衣都不够,但却可以使这个小偷的家庭活下去。我对心理医生讲这个故事,我会说,你们猜猜看,西
蒙教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对夫人说?西蒙夫妇没要孩子,领养了一个菲律宾的孩子,已经7岁了,又领养了一个非洲有残疾的孩子。西蒙夫妇是很富有,但西蒙是不是真的就这么伟大?不一定。西蒙教授用这种方式对夫人说,是因为他了解她夫人是一个热心慈善事业的人,有一种博爱的价值建构,有博爱的情怀,西蒙教授这样说就使他夫人认为,丢钱可能是一件好事,使她夫人找到了平衡。这可不是阿Q精神,而是西蒙教授作为一个心理专家,他可以利用她夫人内心的需求,使她得到一个满足,而这个满足就抵偿了她夫人的失落感和被挫败感。
我也利用这个故事跟一些高级人士谈财富的再分配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财富不能从工资里看到,就像李银河博士谈到的色情业的非罪化问题,色情业的非罪化有利于财富的再分配。如***在荷兰就是合法的,一些女大学生通过***挣钱供自己读完大学,她们并不觉得耻辱,别人也不会歧视她们;但是在只有一种主流价值的社会架构中,她们的行为就是耻辱的,会受到别人的歧视。我们在和美国、台湾、香港的专家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是偷、抢,只是用自己的自然资源来换取金钱,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就是合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公开讨论这些敏感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座“桥”。我们看日本的电影《望乡》,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穷,日本政府就鼓励大量的妇女到国外从事色情业,把赚到的外汇寄回国,养活她们的孩子,使日本的乡村能够修路、建房子。当日本经济好转之后,国家就表彰这些人。明朝的时候,我们称日本人为倭寇,倭寇就是矮吗。日本政府觉得矮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就采取一项措施,强迫所有1米5以下的妇女都要服用一种药物,不准怀孕;鼓励很多日本妇女和老外结婚;日本政府免费为幼儿园、中小学生提供标准的营养食品。日本政府花了近50年的时间,使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现在你倒日本去,几乎看不到矮的日本人,当然平均身高还是低于我们。如果按对错观点,日本政府的作法是极其不公平的,凭什么不让我生孩子?但是这些作法却是
usefull的,因为它真正改变了日本人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身高。
现在我抽出两个人,上台来模仿一个喜欢讨好别人的人,我希望你们把内心对讨好者的印象,哪怕是刻板印象也要呈现出来,这样你们在人际交往中就可以识别讨好者。当然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有人格冲突,就像王刚在做节目的时候,他说他喜欢和珅,但不喜欢演和珅,因为他内心里的和珅是一个爱好文学、有较高修养、多彩多艺的人,但导演却要他演一个阿谀逢迎、狡诈弄权、贪得无厌、让人恨的和珅,他这时就会人格分裂,感到极度痛苦。表演分成体验派和表演派两类,体验派是说你要演好和珅,你必须变成和珅,你的内心必须和和珅一样;表演派是说,你不用变成和珅,你只是在表演,你演他但却不是他。这两种表演流派对演员的内心冲突是不一样的。体验派要求演员必须处在人格分裂的状态,你要把自己打破,然后和角色完全熔融,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角色,演完了以后你要把角色分离出去,在恢复自己本来面目。但有很多演员和角色熔融后就分离不出来了,总演好人的演员在生活中往往是糟糕的,总演坏人的演员在生活中则往往是善良的,这是补偿心理造成的。如陈述在电影中总演坏人,大家都骂他,所以他在生活中就不自觉地表现出好人,来平衡社会的负面压力。总演英雄人物的演员,大家都赞扬他,他就以为自己是一个好人了,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做些
“坏事”如婚外情等,来平衡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