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设计)题目: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吞口”舞旅游开发研究
专业: 体育教育
目录
一、开题报告
二、开题记录表
三、任务书
四、指导记录
五、指导教师评定表
六、专家评定表
七、答辩委员会评定表
八、答辩记录表
九、诚信承诺书
红河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题目类别
应用研究
指导教师
胡文秀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约有总人口数35 万余人,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云南省的水族是由贵州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这里有水族近8000 余人,%,占云南省水族人口近86%,主要集中在补掌、都障、热水、大寨、咚喇五个寨子,俗称“水五寨”[1]。古敢水族乡水族比较集中,对研究云南省的水族较有代表性意义。笔者是云南省富源县水族人,出生于云南水族的聚居地古敢水族乡。惠于大学四年体育专业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吞口”舞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并对此产生的兴趣。作为水族的后代子孙,笔者为本民族拥有如此优厚的民族底蕴而欣喜的同时,又为它的前程茫茫感到心寒,为此感到身上的重任,试图通过本论文的撰写能够将水族“吞口”舞以旅游的方式更好开发出来,有利于“吞口”舞健全的发展。
水族人民长期定居于此,他们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因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体育项目,但有很多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失传。现在保存下来在民间依稀可见的民间传统体育舞蹈主要有“吞口”舞、“金钱棍”舞、“狮子”舞等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气息,其中较有民族特色的是“吞口”舞,是水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充分体现着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构成了发展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任何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地方性和民族性作为基础的,不可能脱离地方和民族而存在,富源水族“吞口”舞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遵循这一规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水族各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尤其是体现民族特色的项目(如“吞口”舞),我们不能为了发展标新立异而对其进行简单的改造,否则它将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
古敢水族乡东、北、南三面都与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兴义市接壤,毗邻有国家级旅游区“马岭河大峡谷”、“万丰林国家地质公园”、“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距南昆铁路贵州段中心客贷转运站威台站仅13公里。境内有奇峰怪石,古洞与温泉,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和独有的传统体育舞蹈等,都可作为潜力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吞口”舞的发展就可以与其他条件相结合。大家都知道体育是一种以身体和运动姿态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具有兼容性特点,交流过程很少障碍,不会受语言的
制约,也不会受意识形态的干扰,民族体育同样如此,因此,通过开发水族传统体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吞口”舞,能将不欲表达的话通过身体姿态表达出来,可以是宣泄和传情他都不为人知,从而可以提供给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人们金钱利益的追求十分强烈,一切都向着
“钱”看,都在为金钱利益而奔波忙碌着,很少与人交往、工作上戒备心强等,通过参与“吞口”舞这一平台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各种恩怨、戒备心和生活中的不愉快等都会得到化解和放松,在享受了水族独特风情的同时又饱览了秀美风景、身心又得到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根据有关研究,“一些学者经过多方面考察后认定:水家的祖先是来自中原的古汉族, 广西或者广
东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曾经停留过的地方而已。”[ 1] ( P14 ) 相关研究还证实, 水族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的迁徙:“一是殷商亡国后由中原向南迁徙; 二是秦发兵岭南后由北向今黔桂交界地区迁徙”。[ 1 ] ( P16) 古敢乡一带的水族是此后在宋代因为战乱由红水河从东向西沿南北盘江迁徙而来的。[ 2] ( P317 )因为南边就是贵州省,因此又有云南省的水族是由贵州迁徙而来的说法,以笔者推算其迁徙是个连续的过程,只是小部停留于古敢一带而已。国外对水族“吞口”舞的研究基本为零,笔者在整理收集资料中没有发现。
“吞口”水语发音为“及根”,意思是说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表吞灭之意,来源于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水户人家刚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一带时,因这里气候炎热,烂塌子丛生,林密河长,热水塘热水温度高百度以上,蚊虫、蚂蝗、毒瘴祸害人间。民间流传着“死得忙,走热水塘;死得快,走大寨”的谶言。有一年,“瘴摆”流行,寨民死亡过半。各寨商议后,决定屠宰牲畜到补掌河源头潭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