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虎踞龙蟠.doc

格式:doc   大小:14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虎踞龙蟠.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8/8/12 文件大小:1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虎踞龙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京城区丹霞地貌及其旅游开发
宋平张忍顺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提要钟山余脉延伸入城,形成了覆舟山、鸡笼山、鼓楼岗、石头山等一列山丘。诸
山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尤以六朝遗迹为其特色。然而在南京市旅游开发中,城区
诸山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科学规划,并加强宣传,可望成为南京旅游业发展的新的
生长点。石头山西壁和覆舟山北坡的丹霞地貌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
关键词自然景观六朝文化丹霞地貌
南京形势向有“龙蟠虎踞”之称,典出晋人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1]钟山即紫金山,属宁镇山地西段中支,远望山峦巍峨,气势磅礴,如巨龙蟠伏于城东;钟山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入城,自东而西形成了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和石头山等一列连续山丘,成为南京城区南北分水岭,北部为金川河流域,南部为秦淮河流域[2]。最西侧的石头山,南唐以前长江一直从其山脚下流过,秦淮河也在附近入江,岩壁陡峭,地形险要,如猛虎雄踞于江滨。
南京山围水绕,形势险要,故而有楚威王、秦始皇埋金以镇王气、凿山以泄王气等传说[3]。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时称建业、建康),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再加上曾在此建都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又称为“十朝都会”[3]。悠久的建都历史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名胜古迹,而横亘于城区中部的一列山丘尤其值得重视。城内诸山高虽不过百米,在都市之中却弥足珍贵,因此,历代帝王在此广开苑囿林池,精修寺庙楼阁,虽历经兵燹,存者无多,但一片废墟,几点遗迹,亦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更有各朝文人墨客登临揽胜,凭古吊今,留下了千古不朽之诗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
此外,石头山西壁、覆舟山北坡,均发育有丹霞地貌,虽不如丹霞山、武夷山典型,但在南京地区却值得重视。
1 风景资源概况
根据风景资源的分布与组合状况,可将城内诸山分为两大景区:石头城—清凉山景区和覆舟山—鸡笼山景区,鼓楼岗面积较小,可作为两大景区的连接与过渡。
—清凉山景区
石头城与清凉山本连为一体,先后名石头山、石城山、清凉山,。山体由赭红色砾岩和暗红色细砂岩构成,顶部覆有下蜀黄土。山势略呈圆形,中部为一低矮垭口。1974年,为修建虎踞路,凿开垭口[2],遂将一山隔为两半,西部以石头城遗址而著名,东部则以清凉寺、扫叶楼、乌龙潭等胜迹著称,为叙述方便,本文中以石头城、清凉山分称二山。

钟山余脉,自东徂西,逶迤而来,直抵长江之滨。相传古代有人自江北来,一路所见山丘均无石头,过江上岸后,但见山上石崖壁立,遂名之为石头山[4]。石头山基岩为抗侵蚀力很强的红色砾岩和砂岩,上覆黄土[2]。由清凉门(今遗址尚存)往西北,长约300余米的范围内,岩壁均呈赭红色,最高处达17m以上[3],具有一定的丹霞地貌特征。其中一处悬崖峭壁特别向外突出,因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石壁表面凹凸不平,崖下仰视,酷似一张耳眼口鼻俱全、丑恶狰狞的鬼脸,长约5~6m,宽约2~3m[2],南京民间俗称“鬼脸城”。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秦淮河在石头山南注入长江,沿岸尽是陡崖峭壁,石头山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