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研究
第一章序言
1984年9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短短的20不断提高,发挥了窗口、带动作用,成为各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成为现代制造业集中、示范、余年,辐射、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工业区和现代城区,更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为突出的区域。
第一节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开发区的设立起源于我同志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后提出,不仅要把原有的特区办好而且要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他指出:“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至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大连、秦皇岛等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2年至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二批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个。2000年至2002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郑州等17个开发区。至此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49个。其中东部沿海地区27个,中西部地区22个。此外,国务院还先后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5个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并具有相应地位的园区。
国家级开发区二十余年的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一1991年),艰难创业和摸索发展的启动期
在1984年至1988年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阂行、虹桥、酒河径、宁波、福州、广州、湛江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发展基础薄弱,选址多远离母城,在国家百废待兴、资金需求压力极大和开发区自身尚无积累能力的双重约束下,困难重重。然而,开发区依然以改革为动力,发挥国家政策支持的动力,积极致力于投资环境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投资硬环境和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投资软环境,外资进入开发区的试探和观望态度有所改变。1991年,1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共实现工业产值145. 94亿元,税收7. 90亿元,出口11. 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8. 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 61亿美元,截至1991年底累计利用外资13. 74亿美元。但是,引进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较少发生。2
第二阶段(1992年一1998年),国家级开发区高速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一轮高潮。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由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沿江沿边开放地带、省会城市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借助这一发展机遇,国家级开发区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在这期间,国家新批准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融侨、东山、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鸟鲁木齐和北京18个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了超常规速度发展,吸引外资从1991年的3. 6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7. 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4. 4}。出口从1991年的11. 4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09. 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8. 2 } o(见图1一1)。这一阶段,引进外资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项目的档次也有明显提升。首先是跨国公司开始取代了中小资本的主体地位,美洋炼油、美国宝洁、韩国三星等一大批投资上亿美元甚至上十亿美元的大项目纷纷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其次是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很多领域填补了空白,占据了国内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阶段(1999年以后),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国家级开发区生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一一政治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方面、多层次对开发区提出了新要求及开发区自身前进遇到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开发区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一时期,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沿海国家级开发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西部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在落后地区形成对外部资金、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增长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在这一阶段,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国家级开发区。2000年至2002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合肥、郑州、西安、长沙、成都、昆明、南昌、石河子、西宁、呼和浩特、南宁、太原、银川、拉萨、南京、兰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