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医从痰论治咳喘证.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从痰论治咳喘证.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8/13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从痰论治咳喘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从痰论治咳喘证
[关键词] 咳喘证; 虚证; 实证
[] R974[] A[] 1005-0515(2011)-11-100-01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喘证”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气短为特点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表现为咳嗽、咯痰,缓解期亦有痰的存在。因此,治痰是咳喘证的治疗根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1 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有肺脾肾脏器亏损,由于外邪、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引发,至气道不利,肺气上逆而发咳嗽,因此以痰热实证较为突出,为本虚标实。以后渐渐转化,痰热或伤阴,或热邪渐去而痰浊仍存。治疗以清肺化痰,治标为主。可分为以下三型。
痰湿阻肺型证见咳嗽、喘促,胸闷不适,痰多而粘,咯而不爽,恶心纳呆,口粘无味,舌苔白腻,脉滑。此型多见于素体脾虚之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于劳累或饮食不节,则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而生痰湿。痰湿壅盛而至肺气不畅,不能宣发,气逆而发喘促,或经用清热之品,热渐消退,但寒凉之品伤脾,则中气更虚而致痰湿中阻。痰阻于胸,气机不利则胸闷不适,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恶心纳呆,口粘无味,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浊内蕴之证。治以祛痰利湿平喘。以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法半夏15g,陈皮10g,苏子10g,白芥子15g,莱菔子10g,茯苓15g,紫苑10g,款冬花10g,甘草10g。
痰湿蕴肺型证见咳嗽、咯痰黄稠、喘促面红,口干烦热,或发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伴流涕、咽痛,此型多见于咳喘发作开始阶段,病机多为宿痰被外邪或劳累等因素所诱发,至痰瘀化热,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气短、咯痰。痰热扰心则烦热,伤阴则口干,肺热壅结,大肠之气失于宣畅则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治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以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5g,法半夏15g,苏子15g,杏仁10g,桔梗10g,陈皮10g,黄芩10g,鱼腥草15g,桑叶15g,蝉蜕15g,甘草10g,便秘者加大黄8g。
痰热伤阴型证见咳嗽、咯白痰或黄稠痰,量少不易咯出,心烦气躁,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式薄腻,脉细滑。此型多为痰热经治疗后渐去,由于患者素体阴虚、偏于火盛,最易伤阴,阴津已伤故咳痰,咯白粘或黄稠痰,量少不易咯出,阴津伤则口干舌燥,痰热拢心则心烦、失眠、多梦。治以清热化痰,养阴润肺。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玉竹15g,麦冬15g,桑叶15g,桑白皮15g,芦根15g,浙贝母15g,全瓜蒌15g。甘草10g。
2 缓解期的患者多为痰热实邪已去,脏腑亏虚表现明显。由于肺脾肾脏器具虚,失去了正常的生化输布功能,三焦气化不利,水谷不化精微,渐聚成痰而至咳喘。因此调理肺脾肾三脏是缓解期的治疗根本。临床上较多从肺脾气虚,和肺肾阴虚二型论治。
肺肾阴虚型证见咳嗽气促,咯痰粘而不爽或无痰,口干咽燥、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由于肺肾阴虚,虚火灼痰,故咳嗽气促,咯痰粘而不爽,阴虚内热伤津故口干咽燥,虚火迫津外出故盗汗,舌脉均为肺肾阴亏之象。治以滋补肺肾。方用生脉散合七味都气丸加减,太子参15g,五味子15g,麦冬15g,热地15g,沙参15g,茯苓15g,山芋肉15g,山药15g,百部10g,浙贝母15g,甘草10g。
肺脾气虚型证见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