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感冒的预防与治疗.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冒的预防与治疗.doc

上传人:nb6785 2015/8/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冒的预防与治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感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人人都有感冒的经历。感冒虽然是种小病,但对我们血液病患者来说,做好感冒的预防和正确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血液病患者中有的血象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本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就很低,自身抗病能力减弱,感冒后更会影响血象,造成血象下降。有的白血病患者,感冒后造成血象、骨髓不稳定,甚至引起病情复发。所以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古代的中医学书籍中,并没有感冒的记载,包括现在西医的内科学教材中也只是上呼吸道感染,而没有感冒。那么感冒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感冒”这个常用语当初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在宋朝的时候,有专门的机构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东西本来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叫六气,但是如果过分了(淫是过分的意思),就会造成人体也相应地失调,病邪就来了,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用上,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
到了清代,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原本“感冒”不是病,清代才成官员请假的托辞。
那么什么是感冒呢?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实质上是一种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发。多数由流感病毒引起,部分为溶血性链球。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所致。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当人体受到寒凉、淋雨等外邪侵袭,人的免疫功能和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降低,这些病菌即会兴风作浪,在人的呼吸道迅速繁殖引起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者,我们称为伤风,也就是普通的感冒;病情重者,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的,称为“时行感冒”,也就是流感。流感的传染性很强,由于引起流感的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会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如从2009年4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原体就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截至2009年12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万8千余人死亡,可见流感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这场对抗甲流的战争中,我们的祖国医学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当时世界上治疗甲型流感只有美国“达菲”一种药物的情况下,北京市第一时间组织中医药专家投入中药科研攻关,经过历时七个月的研究,最终研发出了“金花清感方”,临床验证结果表明,“金花清感方”中药方可缩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