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8/13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由、平等、博爱
——读卢梭《爱弥儿》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
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划分四个阶段,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即“做人的天职”,“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没错,才能不多没关系,热情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你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卢梭看来,野蛮的教育是“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于是,卢梭详细论证了他如此想的原因。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但是自然状态下,大自然赋予人的不过是“维持他生存所必须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的能力”,因而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其“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越小”,痛苦也就越少,离幸福也就越近,“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那些东西感到需要”。而“远虑”、过早的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教育,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不难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为了让孩子感到巨大的由自由带来的愉快,就需要他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因为“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这样的人势必心如铁石,不同他人相往来,他将成为人类中的一个怪物”。此外,不能够因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要看他对那个东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