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国文·国音·国语.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文·国音·国语.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8/13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文·国音·国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文·国音·国语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中小学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初小一、二年级课本一律只用语体文,同时废止清末以来的各种文言文教课书。商务印书馆消息灵通,在训令下达前印制了新的全套小学课本,小学第一课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课是“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叫两叫,跳三跳。”显然,这样直白可爱的课文非常合乎小孩子的口味。但在望子成龙而又****惯了文言文的人们看来,那是误人子弟,称它为“猫狗教育”。而当时即使经济起飞在先的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还没有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气并不开通,许多家长还要孩子学文言文,所以看重经济效益的书商仍印制了许多文言小学课本。1925年,苏、浙、皖3省教育界针锋相对在无锡举行仪式,焚毁了大批初小文言课本,宣称文言束缚幼童思想,比缠足更残酷。
国文课改为国语课,意在以语统文,要求学生首先学****浅易的语体文,进而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国音,也就是统一汉字标准发音。虽然国语课和国文课,在今天已经统一为语文课,但“语”和“文”的对立统一,却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语言文字在近代发生的困惑和变化。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和交流信息或社会活动的符号,语言形成在先,文字出现在后,但是语言和文字并没有从属关系,这在汉语和汉字的关系中表现为言和文的不统一。
古代的言和文的不统一,一个原因是文字出现较晚,文字的创造赶不上语言的发展,数量太少。汉字的历史大约有6000多年,而汉语的历史显然要长远得多。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汉字很可能是一代又一代聪慧好事的先民多年努力摸索的结果。不论如何,早期的汉字有车、攻、婚、娶、王、臣等等,说明先民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当发展。虽然不免茹毛饮血,但婚娶攻伐等等的往来必然非常频繁,事项之多一定使结绳刻木的方法难以胜数,所以才由图画一类的艺术享受发展出以实用为主的依类象形的文字。言文不统一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纸张发明以前,文字要用竹木小棍蘸漆写在竹片上,书写是费时费力费饭费寿的事情,所以记录在案的文字一定要非常简省,这有点像今天发电报一样,必须字斟句酌;因为汉字不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思维的表达符号,所以可以形成和说话大不相同以言简意赅著称的文言文。
汉字和文言文自基本定形后,几千年间没有本质的变化。汉字曾经由甲骨文、钟鼎文变到小篆,又变到隶书,再变到通行至今的楷书、行书;文言文也有种种变化,形成种种流派。但汉字终归是表意的方块字,没有变成拼音文字,文言文也仍然和每个时期的口语不同,是一种文人专用的书面语言。在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与书面语言打交道的仅是少数读书人,所以言文不一的情况没有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到鸦片战争以后,中西交往大为频繁,文人学者看到西方列强科技发达、国力强盛的同时,也注意到外国语言文字的不同。他们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文盲太多,民智不发达,而文盲太多是因为汉字和文言文难学难懂,所以认为语言汉字与社会进步大有关系,中国要强盛必须改革汉字和文言文的主张一时蔚为风气。此后,改造汉字和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
“国语运动”时盛时衰,至今不绝。
最先注意到汉字难学,摸索便捷的学****方法的是外国人。古代注解汉字读音的“反切”法据说是受梵文启发出现的,但长期沿用没有多少进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在钦天监工作的意大利人利玛窦编制了拉丁字母注释汉字的方法,称为《太西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