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前不久,给学生讲材料作文时,有这样一个材料:“从前乡下有些地方设有凉亭,供路人休息。有些好心人常常煮桶茶放在那儿,让过路人解渴。有一位老人怕赶路的人喝水急而呛着,于是在茶水里撒了一点点谷皮,这样,喝水的人就必须把谷皮轻轻吹开,然后慢慢地喝。”每个人都会从这则材料中获得启示,引起思考。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文中的“一急一慢”。“欲速则不达”,不光喝茶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
语文教学就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然而,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的“教的目标”,设定学生“学的节奏”,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老师匆匆的“脚步”。一节课下来如同囫囵吞枣一样,不知其滋其味。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感悟,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点燃,思维才会被激活,课堂上才会精彩纷呈。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真正慢下来?今天,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课堂教学要慢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只有引领学生慢慢品味,才能使学生领悟得更深刻,理解得更准确。再者,班级学生基础不一,能力高低不同,初中生的自觉性较差,想让学生在课下自觉学习语文,几乎不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慢课堂节奏,多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
教学环节要慢。初中语文课文的篇幅普遍增长,学生的预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讲授一篇新课文,一上课就开始教学,学生必是听得云里雾里。这就要求我们放慢教学步骤,一步一步慢慢完成教学目标。比如预习这一环节。从初一进校时我就教给学生方法和预习要求。预习方法:浏览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把握内容,问三个“为什么”,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再提困惑;预习要求:写预习感言。感言的内容和格式:一是内容,二是写法,三是困惑。看似这一环节耽搁了时间,其实学生收获很大。因为课下的预习大多数是抄袭资料书,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精读课文要慢教。对于精读课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简化目标。目标太多,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太高,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达到。我认为,语文课堂就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课一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自然就会慢下来。
需要学生掌握的地方要慢等。教学教学就是老师教了学生会学,要把“授之于鱼”变成“授之于渔”。在重难点的地方,在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在学生思维火花迸溅的地方,我们应放慢教学的脚步,引领孩子细读慢品,斟字酌句,落到实处。比如,对于《诗经》学生易读错音易写错字。于是,在读音写字环节,就得慢下脚步。采用了学生自读、互读、个别朗读、老师范读、正音后再读等多种方式。慢慢咀嚼,做到人人都能读准、读通、读顺。
二、作业处理要慢要细
多数老师经常互相诉苦:“学生的好多作业都没评讲。”语文本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学生拥有的资料书上的作业综合性强,有些难度较大,可是由老师重新编制作业又太花时间,于是给学生布置作业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作业不布置不行,布置了不及时讲评也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在作业环节上有些改进。
一练一得。与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