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千古绝唱 万种风情.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古绝唱 万种风情.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8/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古绝唱 万种风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古绝唱万种风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长恨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还有《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从文学审美角度讲,诗歌的创作流程就是感悟人生,这里的感悟人生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说白了,写诗就是感悟人生,或者说,生活给作者的,作者通过诗歌的语言用文学艺术的手法概括了出来,这就是诗歌。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歌是有情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写作常识,也是诗歌的基础理论。诗歌的悟性生于修炼,这种修炼不完全是炼字炼意炼句等诗内功夫,这种修炼更多地是陆放翁所谓的功夫在诗外。在长恨歌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其次,接受者在欣赏长恨歌这首诗的时候要想更好的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必须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使接受者的心和白居易的心息息相通才能更好的解读这首诗歌,那么作为一个接受者在欣赏诗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通过我们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意象画面,需要融入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画面进一步铺开来,形成一个平面具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比如对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理解,如果读者的关注点是“御宇多年”,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