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审计研究简报
第14期
(总第219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1年8月18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概念
电子政务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国外。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务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以使政府部门能够改善其与公民、企业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可以服务于很多方面,比如说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和高效的政府管理更好地履行公民权等。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概念。本文认为,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以电子政务项目、资金或特定事项为审计对象,通过对电子政务项目、资金或特定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改善政府公共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政府透明度等的绩效审计类型。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结合,常被赋予改善政府绩效的重要职能。电子政务绩效审计应通过评价电子政务项目、资金或特定事项的绩效,促进政府的公共管理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职责。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的基础应用,也是世界各国信息技术投入的主要领域之一。电子政务项目由于其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产品公共性等特点,常常由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投资建设。我国的电子政务活动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电子政务项目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以及政府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监督的范围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等。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对这部分政府财政投入及其效果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职责。
(二)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审计是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要求。
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于80年代中期的“办公自动化”,主要表现为在办公室工作中运用微机管理、储存和打印文档。而大规模的电子政务建设是90年代初期开始的。1993年,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随后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陆续展开。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十二金”工程为主体的重要信息应用系统,包括金宏、金桥、金财、金税、金卡、金关、金审、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工程等。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透明度,1999年由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信牵头,联合40多家部委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并随后得到了更多的政府部门的响应。截至2009年,74个部委、直属(办事)机构(单位)和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建立了网站,地方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300个地级市和433个区县建立了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数据来源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完成的《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
。
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