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关于庐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若干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庐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若干思考.doc

上传人:cdsqbyl 2015/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庐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若干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加快融入融合推进统筹发展
——关于庐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若干思考
□柳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以各自行政区划为限的行政经济区,在省、市、县甚至在乡(镇)之间,基于地缘关系相互展开激烈的竞争。尽管在这种地方分散主义的体制格局中,不少单体的行政区也取得了骄人的经济增长业绩,但它们为这种分散的竞争格局付出了重大的发展成本,并且在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崛起的进程中,都纷纷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发展,便成为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节点。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一、省会经济圈的提出与发展
经济圈是基于在经济区域中居核心地位,对区域中其它各类城市在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向外产生全方位的辐射功能,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经济密切连结的区域化已成熟的经济区域。区域内产业间有基本的分工与协作,共享基础设施,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综合目标发展,这三项是构成经济区域的条件。经济圈的理论基础是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心区。
(一)省会经济圈产生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趋势加快,在地理空间上促进了诸多城镇密集地区的形成,尤其是在一些以强劲增长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带动下形成的都市密集区。
在欧洲,伦敦大都市经济圈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圈域半径就达65公里、、总人口1200多万,伦敦经济圈成为英国的经济核心地区。到1990年巴黎市及其7个郊县构成的巴黎大都市经济圈,%,%,聚集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就业人口的22%。在美国,分别形成了以曼哈顿岛为中心的纽约大都市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城市的洛杉矶大都市经济圈和以芝加哥为中心芝加哥大都市经济圈。美国三大经济圈所覆盖范围内人口分别达到1800万、1300万和810万。在日本,形成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代表的三大都市经济圈。东京大都市经济圈半径100多公里、,人口4100万人。大阪大都市经济圈是西日本经济中心,,人口2000多万。名古屋大都市经济圈囊括名古屋市及其周边四座城市,半径达50至70公里。
我国大体上已成长起来的三大都市经济圈是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勃海经济圈,形成广州、上海、北京三大中心城市,累积了深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三大都市经济圈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和1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30%和40%。与此同时,我国次区域经济区可谓是风起云涌。环杭州湾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济南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纷纷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发展迅速。部分经济圈已正式进入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视野。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西(安)咸(阳)一体化、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的模式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
(二)省会经济圈战略的提出
纵观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走经济圈的路子。环顾全国及安徽周边省区,
“造圈发展”业已成为当下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演进的普遍趋势。安徽处在南京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之间,如果安徽自身不能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圈的话,必然会在这两大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中被边缘化。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2006年召开的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的战略决策,将六安市、巢湖市等地纳入到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因而,构建省会经济圈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已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举。
早在1984年,省政府在研究全省发展战略时,就提出了“合肥经济区”的构建问题。2003年提出了“合肥经济圈”的命题,由于当时合肥本身的经济能量太小,经济首位度偏低,使之难以施展拳脚而搁浅。2005年以来,合肥的快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2006年,合肥成为中国城市“千亿俱乐部”的新成员,%的GDP年增长速度,高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06年的合肥相当于上海1990年的水平,两者有15年的差距。如果从2006年开始,合肥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20年将会达到上海今天的规模。届时合肥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范围都将远远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