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变态心理学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一般概念
一、概念
–指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
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
二、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
•指患者的主观体验,感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或难以
言表的不适感,或自觉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
这种判断标准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观察者接受专业训练
并进行临床实践,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心理障碍。
–统计学标准
•根据对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学结果,以心理
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
正常。
–医学标准
•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脑部应存在病理过程,以找
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依据。
–社会适应标准
•这一标准根据人的行为是否与该行为的社会常模
相接近来判断。
三、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素质
•生化改变
•躯体疾病
•药物影响
–心理因素
•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
–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是潜意识中压抑的矛盾冲突的表征。
•行为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强化在其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不适当行为是错误学习和不适当条件联系的结
果。
•人本主义观点
–人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
本需要和行为动力,一旦自我实现的过程受阻,人就会发生
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道德、
–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生态环境和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
面,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工业化:科学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密集增加、
污染、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生活节奏加快、竞
争激烈、人际关系矛盾增多。
•老龄化:老年人常因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陪伴
而感到孤独寂寞,容易出现抑郁。
•交通的便捷和人员流通的增多使更多的人可以到
外面的天地闯荡,因离家的孤单寂寞,对新环境
的不适应,或文化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
多。
四、变态心理的分类
– CCMD—3将精神障碍分为: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节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是指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
损害导致自我检验和现实检验能力丧失、
人格全面受损及工作、学习能力丧失的
一组心理障碍。
一、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
某种事物的情况下,患者却感知到它的存在。
•幻听
•幻视
•幻嗅
•幻味
•幻触
•内感受性幻觉。
•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
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然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
合所受教育水平,但患者对此深信不疑,无法说服,
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影响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
•疑病妄想
•嫉妒妄想
•钟情妄想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
否察觉和识辨自己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指出自
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
–兴奋状态: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患者有言语、
动作、行为的明显增多。因疾病性质不同表现各异,
有的以情感失调为中心,伴言语和活动增多,也有
的以动作行为的异常为主。因病因不同分为躁狂性、
青春性、紧张性、器质性兴奋。
–木僵状态:指患者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轻者言语、
动作、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严重的运动完全抑制,
缄默不语,不吃不动,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僵住不
动,可根据其原因分为紧张性、心因性、抑郁性、
器质性木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