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多样化诵读,激诵读热情
摘要: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关键词:兴趣;故事;对照;情境;音乐;多层次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就是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本的阅读方式上,不同的作品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意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甚至爱上诵读文本这种品读课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特别是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一、历史故事导读,导意蕴。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讲述东汉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书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挽救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唐朝的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二、文本对照思读,思韵味。
在教学中,若把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申到白朴的《天净沙?秋》。并由教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行细腻的比较和诵读,读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出它们各自悠远深长的韵味,再以诵读形式进行表达,真正读出诗情。在文本中,诵读很容易满足于肤浅的表层理解,这会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诵读《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
“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识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在对照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从而更好地去诵读文本。
三、创设情境吟诵,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