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提出临床预防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174例60~85岁入院老年人的血压在由坐位、卧位变为立位后,即刻或2min进行监测,同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和高血压合并基础疾病老年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均处于卧位、坐位变立位时,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静脉回流机能障碍、重力作用、生理变化、降压治疗和合并疾病、血容量变化等因素有关。结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分析发病原因,采用合理卧位,注意体位改变、监测血压、使用弹力裤袜等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护理对策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min内,收缩压下降>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1]。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据统计56~65岁出现率为4%,66 ~75岁为25%,76 ~85岁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36%。本文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深刻研究,找到合理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科住院并确诊为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379例,其中男209例,女170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142例,冠心病143例,糖尿病30例,帕金森病20例,高尿酸血症16例,脑血管病28例。
,测量2次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其平均值作为卧位血压。患者双脚着地站立,开始计时,每隔1min测量2次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共3次,取其平均值为立位血压。
2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
,老年人身体相关性生理变化比青年等人群更加显著,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大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动脉反射性代偿调节机能变差; ②心脏自律神经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当体位变化时,因重力使血液滞留在低位,心输出量减少;③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当血压变化时, 压力感受器不能快速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继而血压无法得以维持;④老老年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对加压素的反应性也降低,故加压素的升高对血压的调节作。
(又称外周静脉)与腔静脉或右心房(又称中心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小静脉压力的升高或腔静脉压力的降低都有利于静脉回流。患有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性静脉炎的老年患者,体位变化时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静脉丧失代偿机制,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许多患者长期卧床,致下肢肌肉松弛,体位改变时不能通过肌肉收缩增加静脉血回流量。有文献报道,卧位时若下肢肌肉完全失去活动,每天将失去3%的强度。
:①抗高血压药: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最常见,其他还有肼苯哒嗪、双肼苯哒嗪、优降宁和
α-甲基多巴等。这类药物都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②安定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氯丙嗪后最多见。氯丙嗪除具安定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③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它们作用在血管的α-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