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探讨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工作成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而后总结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最后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对相关研究者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土地利用?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工作程序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124-02
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EIA)也称环境预断评价或环境未来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之一,它有时也与“环境评价”或“环评”交替使用。自2003年9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章第二条给出了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目前所讲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ment Impact Assessment,简称SEA)。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是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政策性。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有必要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政府行为,是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的。这就要求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达到从源头上防止环境问题发生的目的。(2)整体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要求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在全部土地资源的层面上选择规划方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这块蛋糕的分配者,各个用地部门只能是蛋糕的消费者。各部门要进行持续、合理用地,必先考虑环境条件是否允许。(3)兼容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维的,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和环境的目标,也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等,其中生态环境目标对于维护多维目标之间的协调,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4)折衷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致使土地资源分配方案具有折衷性,是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个人目的和公共目的调和的结果。所以,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质上是各部门各业用地的满意方案,当然对环境保护也应当兼顾。
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从现在开展的环境评价来看,环境评价方法学的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四部分。
(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及一些经过修正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叠图法等。(2)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可持续性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设立、替代方案的优化选择、环境承载力分析、选址与适宜度分析等。(3)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对比评价法。(4)GIS辅助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专家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