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4
文档名称:

第三讲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体系.pptx

格式:pptx   大小:20,387KB   页数:10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讲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体系.pptx

上传人:w447750 2018/8/18 文件大小:19.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讲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体系.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讲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体系 基本知识
一、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1、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1)人类聚居的场所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高密度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的集聚,使城市成为一定地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心。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等方面,更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2) 区域现象
作为人类活动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职能
(3)人工化环境
原始环境不复存在,所有环境都是人造的或是按人的意志改造过的
(4)复杂巨系统
是一个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2、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自然狩猎与采集生活分离,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农牧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导致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及商业和手工业分离(第三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出于保护氏族部落的生存发展产生最早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并不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是在国家机器之前,由于城市的出现而随之出现阶级的划分与阶级社会形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影响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在于:
(1)军事防御
(2)社会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
(3)自然地理条件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展为主要推动力。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动力”。工业技术使劳动生产力空前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吸引力”。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成为工业社会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形成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和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基本趋势。
4、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 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总人口
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30%
70%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要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镇人口才能提高到30%。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工业吸引大批农业人口,城镇人口比重可以在十几年内突破50%,上升到70%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70%—90%,农村人口相对数量已经不大。农村人口稳定在10%以下,城镇人口比重相对稳定在90%。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50%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高于郊区;
(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发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区域中各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有些城市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城市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这些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随这些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因素(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劳工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城市发展初期的比较优势就逐渐丧失,而其它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城市的技术和资本开始向区域其它城市扩散,带动区域内其它城市发展,使区域空间趋于平衡。
这些城市被认为是区域的增长极核。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理论
19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
由于生产自动化、劳动力价格以及交通等诸多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发达国家。
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进程。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的发展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