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讲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Evolution of Urban Planning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夏国土勘测,迁居至安全处居住
商出现城市的雏形
周丰、镐京城
《三礼图》周王城图
《周礼考工记》写于春秋,定型于战国时期。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首都;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国都;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春秋战国
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
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
秦汉
秦咸阳城(公元前350—前207年)
秦咸阳城在都城规划史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象天法地;二是规模宏大。
汉长安城(公元前206—220年)
三国
曹魏邺城(公元220年—265年)
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南北朝
道教空前发展
隋唐
唐长安城(618-907)
选址中的融入易学思想。
城建规模宏大。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
实行分区设计,宫殿与居民不相参。
居住区运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
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
城里水源丰富。
宋
北宋东京(开封)
城市结构冲破了传统的里坊制,较多的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元
明清
元大都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完善的上下水道。
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周密,由刘秉忠负责。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礼制——儒家思想。等级分明、中轴对称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