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和东欧衡法。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 投入产出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
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 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1919年、1929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1936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在1942-1944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列昂捷夫由于在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十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编制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各种类型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成为经济数量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联合国于1968年将投入产出表推荐作为各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处分别于1966年和1973年出版与再版《投入产出表与分析》,肯定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常规的核算手段。国际投入产出学会已经召开了10多次学术年会,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前苏联于1959年开始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先后编制了1959、1966、1972、1977及以后几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在国家制定的“苏联编制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方法指示”中专门列有投入产出一章,将它纳入计划方法体系中,作为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都成功地应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⒉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投入产出方法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1959年孙冶方访问苏联,回国后即开始倡导。中国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是1973年的61种产品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第一张国民经济全部门投入产出表是于1982年试编完成的1981年23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并且决定,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目前已经正式编制了1987、1992、1997年全国投入产出出表。除了国家级外,我国各地区都编制了本地区的投入产出表,部分部门和企业也编制了本部门和本企业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预测、经济分析、计划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在制定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将投入产出核算作为其中一部分。
三、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从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的相互依存出发来研究全部均衡价格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列昂捷夫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均衡方程体系的简化方案,是“全部相互依存这一古典经济理论的延伸”,“用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全部均衡理论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二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前苏联计划平衡的思想。列昂捷夫早年曾经研究过苏联的衡表,尤其是1923——1924年底的平衡表。
之所以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