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颜色
(波美度)
。
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
容水性:指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
持水性: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度)。
给水性: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
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能。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指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
地下水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德国度)
地下水分类:
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按其储存空隙的种类又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湖泊的分类
,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
,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
,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
,分为间歇湖、常年湖。
沼泽: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
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成冰作用也分冷型和暖型两类
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冰川分类:
1)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
2)大陆冰川
3)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据活动性分为积极冰川、消极冰川和死冰川;
依温度分温冰川和冷冰川两类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
第五章地貌
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岩性,人类活动。地貌动力亦称营力
基本地貌类型:
山地和平原。(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山间盆地的总称)。
极高山>5000>高山>3500>中山>1000>低山。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m。
平原按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坦,倾斜,凹形,起伏平原;按外动力分为熔岩,喀斯特,冲积,海成平原。高平原可分为切割高原和波状高原。南极冰雪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卡拉哈利高原。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 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
风化壳或残积物: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堆积风化壳。
风化壳基本特征:
1)由于各地风化作用强度与风化产物就地残留的条件不同,风化壳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
2) 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落,滑坡,蠕动。
崩落或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
崩落必要条件:坡度陡和相对高度差大,或外倾结构面,或处于断层破碎带,侵入岩体接触面带,风化作用强,降水或地下水引起坡体变化,以及地表水冲刷坡麓等导致岩体、土体失稳的情况,和松散堆积物坡度超过休止角。
崩落形成地貌: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崩落使坡面上部后退,岩堆则使下部前伸,坡度逐渐变缓。大规模崩塌称山崩。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才能发生。
滑坡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人为蓄水灌溉建筑。20-40度是发生滑坡最多的坡度。滑坡体,面,壁,阶地,垄丘,洼地,裂缝。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15-30度最适合发生蠕动。
泥石流的必备条件:
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大;
3)可从高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水源供给。
我国泥石流分布:天山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太行山燕山横断山巫山,十万大山,南岭等,甘,川,云等最多.
泥石流分类:稀性,过渡性,粘性,塑性。泥石流扇,泥石流沟谷。
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河流。坡积裙或坡积裾。河谷:谷坡,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
河床: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