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村爱情故事
一起养兔子的幸福
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一个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一个说话慢条斯理……四川嘉陵区桃园乡的“80后”大学生“夫妻村官”杨海超和陈虹个性迥然,但扎根乡村的他们却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将肉兔产业做大做强。
带着这样的梦想,2009年9月,毕业于西昌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杨海超和陈虹相约报考嘉陵区大学生“村官”。经过选拔,他俩同时被录取了,杨海超被分到家乡桃园乡曾家沟村担任村主任助理,陈虹则被分到桃园乡周家湾村。
杨海超认为,只是为群众做服务还不行,关键还要为群众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怎样才能让乡亲赚到更多的钱?”杨海超、陈虹琢磨着。有一天,杨海超在电视上看到营山县有一名“村官”通过养兔创业成功。于是,杨海超、陈虹决定也尝试一下。“兔子不仅投资少而且见效快,80天左右便可出栏。前几天我们卖出600只兔子,。”看着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兔子,杨海超高兴地说。
2010年5月,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海超、陈虹前往成都大邑县“旭平兔业”学习养兔技术。学成归来后,两人又拿出做饲料销售积攒的5万元钱,在曾家沟村租地10多亩,开始了创业路。“两个月没能回家睡一个好觉,没能按时吃上一顿饭。”回忆起创建初期的经历,杨海超说,为了节省点钱,他和陈虹还与工人一起当起了泥瓦匠。在他们辛勤付出下,兔场日见雏形。
2010年11月初,占地500平方米的3栋圈舍正式建成。同年12月1日,杨海超和陈虹从成都买回100只新西兰、加利福利亚优质种兔,开办肉兔养殖场。种兔购回后,杨海超、陈虹没日没夜蹲守在兔场,照料种兔。在繁育高峰期,他俩曾连续5天蹲守在繁育房里。
付出总有回报,2011年,兔场共出栏肉兔9200多只,给他们带来4万多元的纯收入。2012年4月1 1日,杨海超和陈虹结束爱情长跑,结为夫妻。
为让更多乡亲走上养兔致富路,杨海超和陈虹每年都拿出100只优良种兔送给贫困农户,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负责销售。为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传达给群众,杨海超、陈虹组织村民到他们兔场参观学习,不定期召开院坝会,搞培训、讲解要点,指导养殖技术;他们还制作了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便民联系卡”发放给群众。
2012年初,杨海超夫妻带领村民组建“桃园乡养兔协会”,目前已吸纳养兔户会员近50人。对于未来,杨海超还有更大的“野心”,“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全村养肉兔5万只,按现在的市场价估算,预计毛收入可达150万元”。
栽银杏种出幸福
在邳州市四户镇有一对小夫妻,翟培恒和颜玫瑰,他们都是大学生“村官”。对于种植银杏苗,翟培恒信心十足。银杏苗,在翟培恒看来,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这不仅因为它们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高板桥村民们种植银杏苗致富的热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故事还要从翟培恒和颜玫瑰相恋时说起。
翟培恒和颜玫瑰都是大学生“村官”。2009年7月,两个人都被分配到了四户镇任职。相同的经历和追求,让这两个年轻人从认识到熟知,继而产生了感情。经过半年时间的相处,两个人确定了恋爱关系。2011年,翟培恒和颜玫瑰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四户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在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银杏小苗。
在四户镇,农民种植小麦一年的收益才1000元,如果种银杏苗,投资3000元,效益可以达到了两三万元,而且是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