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lxydx666 2015/8/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生的文学鉴赏主要是品析语言、体会意境、感受形象三大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鉴赏能力培养
一、品析语言
。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
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体会意境
同品析语言相比较,体味文学作品的意境则属于更高层次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更高级的享受。这种意境,小者在一字一句里,大者寓于景物人事的局部和整体之中。人们阅读小说,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凭借联想能力对情境中的景物人事进一步补充、发挥、完善,由此精神上获得了物质所不能代替的补偿和满足,这就是文学鉴赏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例如,欣赏郑振铎的《海燕》一文中“家乡飞燕”与“海上飞燕”两幅画面,可深感其景其情之美。可是,这些美景作者是怎样描述出来的?这些美“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呢?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着眼景物的特征,行文的方法、顺序等去阅读、去理解、去想象,不难获得美的“景”――微微吹拂着的轻飓,无因洒落的如毛的细雨,齐舒了黄绿的眼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娇美的春燕在飞舞。平稳的海波,金光灿烂、温秀可喜的水面,薄纱似的轻云,在这皎洁无比的蔚蓝色的海天,健美的海燕在斜掠、浮憩。作者由见到海上的小燕子联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一实一虚,形成两幅明丽、灵动的画面,进而获得美的
“情”――作者的“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即海外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最终体味到课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三、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