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及其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提示:联系既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内容上讲,联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提示:①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由于条件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作用也各不相同。
②对于联系的普遍性可以转化为:
事物的内部:部分——部分。
事物的外部:事物——周围。
整个世界:“一”。
(1)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原因、类型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提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性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因此,人们头脑中的联系观念并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只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才能把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上,是否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4)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提示: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类型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提示:比较不同类型联系的作用
联系的分类
作用
直接联系
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直接地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间接联系
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而间接地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内部联系
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部联系
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
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意义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