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新挑战,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绿色北京”建设,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以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绿色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
到2012年“绿色北京”建设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生产特征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调整由注重“关停并转”向“创新驱动、内涵挖潜”转变,产业重点向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聚焦,产业空间更加集约化、集聚化;绿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巩固提升,现代制造业振兴升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低碳产业培育发展;全社会清洁生产的深度、广度持续拓展,广泛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动企业向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
——绿色消费体系进一步完善。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绿色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品的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得到广泛推广,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进一步降低;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和资源化率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屏障不断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及碳汇能力全面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深化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永定河、北运河等为重点的水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水源水质显著改善。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稳步提升,节能潜力深入挖掘,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和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工程实施取得突破;循环型水务体系初具雏形,再生水规模化利用取得突破;推动大型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显著提高。
(三)具体目标。
“绿色北京”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三大类16项指标构成。
2012年“绿色北京”建设重点指标及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
2012年
指标性质
绿色生产指标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
亿元
958
1450
引导性
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
5
引导性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
34
25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按国家下达要求执行
约束性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
32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吨/万元
—
按国家下达要求执行
约束性
绿色消费指标
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
%
30
60
引导性
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的比例
%
56
约束性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
42
引导性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
35
40
约束性
其中: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
%
—
50
约束性
再生水利用率
%
57
70
约束性
生态环境指标
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
%
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约束性
COD排放量下降率
%
按国家下达要求执行
约束性
SO2排放量下降率
%
按国家下达要求执行
约束性
林木绿化率
%
54
约束性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绿色生产体系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发展方针,通过产业发展高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输出绿色化,培育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打造完善绿色生产体系。
(一)振兴发展高端产业。
。优先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