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论文.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8/26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持续十余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两届政府都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馬建堂在答央视财经记者问时提到: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7253万人。其中不乏归国的精英人才,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再就业人员,这样的人员结构不管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是其胜过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重要砝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然而,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下,很多的HR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从经济学供需匹配理论看,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动者,即分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平衡,与此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大学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多渠道交流,实现有效的供需资源共享。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以上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供求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一定时段内,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应当相等,实现供求均衡。反之,则是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情况,即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相反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是也是商品,高校是这种商品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或者较低就会出现供求不均的现象,而如果该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相适应,则供求均衡。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人才的供给量较大,人才的需求量较小,供求不均,才有我们看到的就业难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一)供给方面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供给的量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几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每年滞留下来的待业人员,这就使得在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供给量大大提高。整体来看,大学生毕业人员总的数量是在增加,充实了人才的供给量,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用人单位要相中自己的千里马却显得更为困难。在存在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大部分毕业人才面临的是在面试中落榜,因此,就业难的现象被扩大,进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二)需求方面
需求是指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需求看,在经济学领域,GDP和就业岗位成正比例关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它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量是80~100万个,所以,我国一直在追求GDP的增速。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就业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才会有劳动力需求有增加,但增速总是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
“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